吳瑟致觀點》中國吸引力下滑 外商調離台員工 台商減投資

圖為中國主席習近平。   圖:翻攝人民日報
圖為中國主席習近平。 圖:翻攝人民日報

[Newtalk新聞] 中國市場對外商的吸引力持續減弱,台商前往投資的動力持續下滑,號稱要對準台灣青年前往投資、創業的福建平潭「台灣小鎮」,如今猶如鬼城般街上空蕩,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店家,門可羅雀的景象打臉了中共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計畫,一方面顯示中國投資環境持續惡化,許多台商早在疫情前就紛紛轉往其他國家,甚至回台轉型投資;另一方面,中共片面對台壓迫的作為頻頻,導致兩岸關係不佳,再加上全球經貿體系泛起對中「去風險化」,中國經濟發展也大不如前,自然也就對中國市場不再有太多的期待。

中共國安規範愈來愈多 跨國公司對中風險意識提高

當然,導致中國經濟市場持續低下的主因,在於中共高層的決策及路線,尤其是習近平掌權之下,強化對市場的監控,以及提高對「安全」的統治意識,這都使得中國內部的投資風險逐漸攀升,2023年通過修改《反間諜法》,今年5月開始實施新版的《保守國家秘密法》,隨後7月開始生效的《國家安全機關行政執法程序規定》及《國家安全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都是中共對內擴大控制的法律手段,這必然影響許多外商對於投資風險的認知,前往中國的誘因正在減少,甚至會有人身安全的顧慮,中共「招商引資」的效果必然不好。

無獨有偶,中共在今年6月頒布了《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簡稱「反台獨22條」),表面是要針對「台獨頑固分子」的懲治,以及在刑責包括「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及「死刑」,甚至還可以進行「缺位審判」,有意藉此對台製造恫嚇效果;但是,實質上,針對「台獨」及「分裂國家」的定義含糊,中共握有界定及解釋的主導優勢,顯然,高達九成以上的台灣民眾都有被視為犯罪的風險,而這也提高了台灣人前往中國的風險意識,前往中國恐怕會被羅織罪名,中國又缺乏公開透明的法治體制,任何一位台灣民眾都可能會被中共對台「法律戰」祭旗!

外商顧慮中共對內監管的棒子 不接受華而不實的胡蘿蔔

由於中共宣布立即施行「反台獨22條」,據傳一些在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正在考慮將台灣員工調離中國,對許多外商來說,「反台獨22條」升高了投資風險及法律問題,為了降低風險影響程度,已經開始考慮調離台灣員工的評估;從外商對於台灣員工在中國可能涉及政治及法律風險的意識,這意味的不只是公司營運的配置調整而已,過去以來,在中國投資的外商會聘僱台灣員工,主要考量是語言能力、對中國熟悉及管理能力,一旦多數台灣員工離開中國,這代表外商在中國的投資必要性也將會降低,可以說,「反台獨22條」讓外商在中國投資更加不確定性。

長時間以來,外商及台商在中國所累積的投資金額及項目,牽動著中國產業發展及產業鏈的運作,更是中國能經濟快速成長,甚至是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關鍵力量,回顧1989年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時,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經濟制裁,台商成了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救命丸;然而,今非昔比,國際社會對中共的信任下降,中國經濟市場的誘因也在減少,再多的優惠、補貼、政策引導都難起任何作用,這從台商對於中共力推「兩岸融合發展」的接受度並不高便可窺知,台商及外商更在意的是「棒子」,而不是眼前華而不實的「胡蘿蔔」。

短期內,中共恐怕難有具體有效的作為來逆轉劣勢,換句話說,外商及台商對中國投資市場的不安全感仍會持續,況且習近平對於提高安全管制的態度十分堅定,縱然中共對外表示要懲治的對象是「針對少數」,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風險意識卻不降反升;當然,中國經濟發展不會退到改革開放前,但很有可能會成長緩慢、停滯,進而衍生出中國內部社會問題,甚至是導致政治不穩,而這形成了惡性循環。面對當前的中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必要真的不要前往,不但財產會賠了夫人又折兵,可能連人身安全都難有保障!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藍排審《核管法》延役核電 綠委批國民黨「核安當兒戲」
「中山商圈」恐遭團滅?顏若芳籲蔣萬安應正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