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睛50萬人的龍宮貝.漁民稱:16萬賣了;明天代佛心人放生
宜蘭縣林姓漁民捕撈到稀有活體「龍宮翁戎螺」(俗稱龍宮貝),台博館盼野生物種回歸自然,但林姓漁民今天表示,龍宮貝有價值,現已在網路販售。只要價格合理他就賣,希望不要低於先前販售的六萬元。但意外的是佛心人士出價16萬,匯款但未露面,請漁民代為放生。
林姓漁民之前也曾捕獲龍宮貝,賣得新台幣六萬元,二十一日他在距龜山島約一小時航程海域,捕撈到的活體龍宮貝較先前大,寬約二十公分、高約十五公分,只要價格合理他就賣,希望不要低於先前販售的六萬元。
龍宮貝收藏家張議顯則表示,龍宮貝分布在中國浙江以東、澎湖與台灣東北海域,售價必須視體型與外觀是否完整良好而決定。
國立台灣博物館曾展出並吸引五十萬人參觀,今天透過臉書介紹龍宮翁戎螺知識,盼望野生物種回歸自然。
台博館今天透過臉書表示,台灣漁民在一九六八年於東沙群島附近首次發現龍宮翁戎螺。一九六九年基隆漁船又撈獲,其中兩枚活體送至博物館,並經由當時台灣大學教授林朝棨鑑定後於博物館展出,帶動台灣貝類研究熱潮。
國立台灣博物館上午透過社群網站臉書粉絲專頁表示,不同物種各有適合的環境,建議不要私藏,遵循不捕殺、不干擾與不破壞原則等,讓它們回歸自然,才能確保未來世代也能享有這些資源。
台博館說,龍宮貝是目前最大翁戎螺科物種,特徵為殼口有細長裂縫,長達貝殼周緣一半,被認為是相當古老的形態特徵,整個家族可追溯到寒武紀就已出現在地球上。
根據海洋委員會台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資料,「龍宮翁戎螺」有著大而穩的圓錐形殼型,宛如龍宮寶殿,因此又稱龍宮貝。殼表黃紅色上有如火焰般斑紋,殼口有一裂縫,殼寬可長達三十公分。牠出現於距今約五億七千萬年至四億九千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繁盛於中生代,而由新生代開始漸趨絕跡。 *** 林姓漁民今天表示,龍宮貝有價值,且非保育類,不可能讓它回歸自然。他說,不可能捐出龍宮貝,出海一趟要花六、七小時,還花不少油錢,如果是捕到綠蠵龜等保育類動物,他會放生。
林姓漁民表示,他也不懂如何養龍宮貝,這兩天和妻子整晚在家沒睡守著,擔心水溫不夠低,不時去便利商店買冰塊,讓水溫能維持在攝氏十六度、十七度。
宜蘭縣頭城區漁會總幹事陳秀暖表示,尊重台博館看法,但如果有緣人願蒐藏養殖,對龍宮貝也是另一種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