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夜小行星近掠地球,天文館直播節目揭開小行星改變人類命運的大秘密

您知道哺乳類,也就是人類的祖先,是因為6,600萬年前一場小行星撞擊使恐龍滅絕才趁勢興起的嗎?您可能沒想到,平均每50至1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能造成洲際性災難的撞擊事件;不過五年後,您將能目睹一顆威力足以摧毀整個臺灣的小行星,閃耀著接近北極星亮度的光芒,從比月球近十倍處快速掠過夜空的真實情景!小行星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舉足輕重,現代人不可不知,就連108、111年大學學測也曾兩度入題。臺北天文館將於6月29日(六)晚間20時配合「國際小行星日」,在YouTube頻道上為大家直播當晚近掠地球的小行星畫面,並介紹有關小行星的大秘密!

圖說:藝術家筆下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想像圖,小行星撞擊造成恐龍滅絕的同時,也使哺乳類得以興起。圖片來源:NASA
圖說:藝術家筆下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想像圖,小行星撞擊造成恐龍滅絕的同時,也使哺乳類得以興起。圖片來源:NASA

「國際小行星日」是聯合國在2016年設立的國際性教育活動,以紀念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小行星撞擊事件,1908年6月30日發生在俄國的通古斯大爆炸,目的就是為了呼籲公眾關注小行星撞擊風險,並且未雨綢繆,為遲早將會來臨的下一次撞擊事件做好準備。目前已經被確認的小行星多達數十萬顆,但並非都具有危險性,天文學家將其中與地球軌道距離小於0.05天文單位,約750萬公里,且絕對星等高於22.0等以上者歸類為「具潛在威脅小行星」(Potentially Hazardous Asteroids, PHAs),現已發現兩千多顆,而將在五年後,2029年4月13日驚險掠過地球的99942號小行星「阿波菲斯」(Apophis)就是其中之一;明天(29日)晚間22時左右,從距離地球不到月球三分之二遠,僅約29萬公里處掠過的2024 MK小行星也屬於此類,不過科學家尚未發現確定會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暫且不用擔憂。

圖說:藝術家筆下2013年2月15日車里雅賓斯克隕石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想像圖。這顆小行星估計約15公尺大,爆炸產生的衝擊波造成上千人受傷。圖片來源:加州科學院
圖說:藝術家筆下2013年2月15日車里雅賓斯克隕石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想像圖。這顆小行星估計約15公尺大,爆炸產生的衝擊波造成上千人受傷。圖片來源:加州科學院

小行星的命名方式與其他星體不同,是由發現者提出建議名稱,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審核後公告,例如由中央大學鹿林天文臺在2007年發現的小行星,便於2020年被正式命名為300300號「臺北天文館」小行星。

圖說:藝術家筆下的臺北天文館小行星想像圖。這顆編號300300的小行星位於火星與木星間的主小行星帶內,以3.83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
圖說:藝術家筆下的臺北天文館小行星想像圖。這顆編號300300的小行星位於火星與木星間的主小行星帶內,以3.83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

臺北天文館為此特別專訪了中研院天文所葉永烜院士、中央大學天文所林忠義研究員與鹿林天文臺林宏欽臺長,於6月29日20時在YouTube「臺北天文館」頻道首播,同時由天文館專業人員線上即時解答有關小行星的各類問題,若天候許可還將透過天文望遠鏡直播2024 MK這顆具潛在威脅小行星從近距離飛掠地球的實況,歡迎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