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需要小紅書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今年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考試中,出現了關於電影《周處除三害》的題目。當時是1月底,電影已下檔,總票房不算出色,僅有不及5000萬新台幣的成績。雖獲金馬獎7項提名,但也僅獲得1項技術類的獎項。

總體而言,《周處除三害》在台灣不算是叫好叫座的電影。誰知1個多月後,電影在大陸春節後的「冷門」檔期推出,竟跌破眼鏡大爆黑馬,短短3日就衝上單日票房冠軍,並連續十幾天穩坐第一寶座。

在台灣的電影市場,黑道火拚及邪教禍害場面已難激起觀眾的觀影熱忱。即使電影藉由「迷因」創作,加入佛教的貪、嗔、痴和其對應的鴿、蛇、豬元素,也沒激起太多波瀾。然而到了大陸市場卻逆襲成功,連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都在記者會提到此片:「希望兩岸的影視界進一步加強合作,攜手創作更多影視作品,豐富兩岸民眾的業餘生活。」

許多大陸觀眾以「爽片」稱《周處除三害》,其中最令人震撼的畫面,莫過於陳桂林在解決教主「尊者」後,還一槍槍把邪教信眾爆頭式處決的畫面。這場景被許多視頻主惡搞為「加班哏」、「相親哏」的短視頻,也印證學測題目說明提到的「迷因」。《世說新語》裡周處的故事被台灣電影改寫,而電影又被無數大陸網友改編為短視頻,形成迷因的再創作。

傳說裡的周處改過自新,其後還官至御史中丞。然而電影的陳桂林一死,故事也就結束了。如果陳桂林可以重頭開始,他可以聽誰的勸呢?

從「記錄美好生活」開始,小紅書幾乎是純中國大陸網友使用的社交軟體。然而隨著愈多海外華人的融入,小紅書口號已變成「找到全世界的好東西」。日前《華爾街日報》報導,小紅書的獨特應用場景「#聽勸」,已成為廣受美國甚至全球年輕人喜愛的功能。

成千上萬不懂中文的年輕人湧入小紅書,從髮型、化妝、旅遊、生活方式,甚至文化品味,愈來愈多西方人透過舉起簡體中文「听劝」照片,發文並得到「直率且有幫助」的建議。在5億次以上的「#tingquan」瀏覽量後,《華爾街日報》終於注意到了這個風潮。明明就是類似Instagram或Reddit的社群功能,甚至臉書或TikTok也都存在類似的網友互動模式,為什麼這麼多不懂中文的人要進入這個以中文用戶為主的社交平台?

其他平台要不就是充滿禮貌性的「你很好,你超棒」評論,要不就是充斥「種族主義傷害和身材羞辱」,認真尋求意見的網友只能另闢蹊徑。而小紅書的社群文化:真心、誠懇、直白的反饋,正是他們需要的生活聖經。

科技應用、功能模式容易複製,但誠實而友善的文化難以複製,真誠的社群良心氛圍也難以創造。如果陳桂林能夠重頭開始,他一定也會想從小紅書社群裡得到中肯的生活建議。

台灣電影在中國大陸獲得迷因般的擴散,中文的社交媒體在全球年輕人中掀起風潮。海峽兩岸、甚至太平洋兩岸,不也是合則兩利的共同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