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臺日友好的網路現象,非常有意思

臺灣著名Youtuber引起的臺日之間的矛盾,再一次被雙方的好心人士呵護情誼,關係更加緊密,友誼再提升了一層。雖然此現象在其他雙邊關係中也可見,但臺日之間尤其突出,最終成為美談佳話的情況也更為凸顯。

2023年6月,臺灣一位知名Youtuber在網路公開一段名為「日本5家超難吃的連鎖地雷店」影片,由於內容頗多爭議,立刻在臺灣「炎上」,甚至被日本電視媒體引述報導,也登上日文Yahoo首頁,最後該Youtuber撤下影片,並公開道歉。

被該影片點名的連鎖店,包括在臺灣也有不少分店的「吉野家」、以及臺灣人到日本旅遊也十分喜愛的「名代富士そば」、家庭餐廳「Denny’s」、國際連鎖速食店「肯德基」,以及有鐵桿粉絲的「なか卯」。不少在日本旅行途中曾受到這些連鎖店照顧的臺灣人,或是熟知日本文化習慣的臺灣民眾,瞬間就炸裂了。氣憤之外,更擔心這影片會不會太失禮。

該Youtuber本來就以誇張和嘈雜的形象在網路圈成名,前陣子我在臺灣看WBC轉播時,只要出現他代言的藥品廣告,立刻就拿起遙控器把電視音量調小,儼然成為一場比速度的會外賽。但這是他吸引網路目光的特徵,一直以來也培養不少死忠粉絲,只是這部爭議影片剛好踩到幾個地雷,譬如拍攝過程占用公共空間、多人共食、在用餐環境之中大聲喧嘩,甚至是嘲諷戲謔的口氣,這原本就是該Youtuber在網路走紅的特質,為何這次會踢到鐵板呢?

臺日有心人士小心呵護雙方友誼

製作該影片的Youtuber團隊一開始的企劃走向不知為何,究竟是想要引起臺灣人共鳴?還是純粹想要惡搞?

當初他們在構思這部影片時,或許沒料到會引起這麼大的反彈,畢竟日本是臺灣人海外旅遊最常去的地方,每個熱愛日本的臺灣人,都有各自喜愛日本的理由,可能是文學、動漫、電玩、日劇、J-POP、野球。譬如我去日本進行「一人旅」的時候,特別倚賴連鎖店型態的用餐環境,一方面點餐容易,口味多樣,價格平實,好幾次飢腸轆轆又遇到濕冷的夜晚,因為一盤「松屋」咖哩飯而被療癒,因為看了石田衣良小說《14歲》和日劇《最高的離婚》而喜歡上Denny’s那樣的家庭餐廳,因此看到這部影片在網路流傳時,第一個想法是,「糟了,希望不要被日本人討厭啊!」

一方面是該Youtuber低估了多數臺灣人珍惜臺日情誼的敏感神經,一方面則是面對不同文化欠缺的尊重,料理好吃與否原本就很主觀,也可以批評,為何影片公開之後的反彈這麼大呢?

我的網路同溫層大半都是所謂「知日派」的臺灣人與「知臺派」的日本人,遇到這類迅速「炎上」的爭議,立刻感覺到一股集體爆發的焦慮,很怕手腳不夠快,誤解就會急速蔓延。很快就有臉書「なるみの楽しい日本語教室」的日文老師Narumi發起「#ありがとう安くて美味しいチェーン店」(謝謝你!便宜又美味的連鎖店)」與「#台湾人はこれが好き!(臺灣人很喜歡這個)」兩個hashtag的網路串連,希望大家寫下日本旅行途中,有美好記憶的連鎖店美食。Narumi老師在臉書寫下,「不希望某一個特定人士的言論代表整個臺灣,那我們也可以用正向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

我因為懂一些日文也就看了日本新聞連結底下的留言,感覺起來,臺日雙方雖然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是從臺灣921地震、東日本311地震,加上疫情期間日本政府雪中送炭的疫苗捐贈等等超越正式外交的情誼,都小心翼翼呵護著,不希望有誤解產生,希望給彼此留下好印象。這跟臺灣早年戒嚴時期教育民眾「八年抗戰」的戰爭敵意是很不相同的。

後疫情時期發生的兩起糾紛

2023年初,後疫情時期陸續開放國境,開始出現日本旅遊潮時,也發生過兩件糾紛。一是臺灣旅客透過網路訂房平臺預定食宿,卻沒有如期check in,導致旅館產生20數萬日圓的損失。事情發生之後,固然有各種關於「失格旅人」的網路討論,也有日本網友提到一般日本旅館業者應該不會跟媒體主動爆料,網路討論氛圍也就變成臺灣這方覺得這種no show行為不可取,而日本那方覺得業者公布客人個資的行為好像也要檢討。想要釐清誤解的大量網路推文,很像名偵探柯南的推理,還好事情在臺灣旅客致電道歉並允諾賠償之後,總算是有了比較好的結果。

另一件則是臺灣自由行旅客,因為想要入店消費的拉麵店座位數有限,店內又限制幼童進入,6個大人只好點3碗拉麵,分批輪流進入店內食用,同時還能輪流在店外照顧小孩,應該是語言隔閡未能充分解釋清楚,因而遭到店家制止。臺灣旅客憤怒之下,在google給了一星負評。這個事件在網路掀起的議論也相當厲害,很快跳出來協助雙方並安撫網路集體情緒的,是一位超過8萬人追蹤、住在臺灣的日本歐吉桑(日本人的歐吉桑 ・台湾在住の日本人のおじさん)。他不但聯絡到事件雙方,也呼籲大家不要肉搜當事人,認為當事人不是100%惡意,畢竟也有他們想要保護的對象,只是不小心選錯方法,而日本拉麵店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日本歐吉桑也利用回到日本出差的機會,親自去拜訪了拉麵店,並在臉書紀錄了他和拉麵店主人談話的過程。日本歐吉桑說他相信「喜歡福岡的人都是好人,喜歡拉麵的人都是好人,兩個國家文化、語言、環境不同,衝突、糾紛、誤會之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才能得到真正的日臺友好!」

這種由網路自主發起的行動,或者可以稱為「細心呵護臺日情誼的現象」,十分有意思。譬如跟臺灣有歷史血緣關係的中國,倘若發生類似事件,由於語言相同,文字只有簡體字與繁體字的差別,兩邊火力全開、吵起來的機率可能還比較大。

日本網友的「你們在東日本地震的時候已經支付過了」引起反響

臺灣人的個性和生活習慣與價值觀,經歷過幾百年的移民遷徙與殖民,除了島上原有的住民,還有過明鄭時期(1661-1683)和清領時期(1683-1895),也有來自殖民的荷蘭(1624-1662)與日本(1895-1945)和極短暫的北部西班牙政權(1626-1642),以及終戰之後跟隨國民黨政權來到臺灣的大量中國移民,或說是文化融合或說是文化衝擊,原本社會就是由各色各樣的人所組成,但總體來說,臺灣人比較隨興,日本人比較拘謹,換一種角度來形容,臺灣人即使有各種規矩約束,但是看情況轉彎的餘地也很自由,日本人遵守規矩的態度就很一致,可是脫序起來的瘋狂行為,有時候也讓臺灣人驚訝。對於沒有經歷過戰爭與殖民的世代來說,對兩邊文化的好奇與接受,是很直接且勉強不來的自然交流,我覺得日本的動漫跟電玩,扮演了重要的推手,而旅遊則是具體表現的行動。

記得在Covid-19疫情期間,日本政府無償贈送疫苗來到臺灣時,在日本媒體新聞連結底下,湧入大量的臺灣使用者留言,在國際疫苗採購困難的時節,對此無償餽贈的情誼表達謝意。有臺灣人提到即使支付費用也是應該的,但是日本網友回覆留言,「你們在東日本地震的時候已經支付過了」。這段話在疫情當頭的臺灣,引起相當大迴響。

我的一位朋友因為工作的機緣,在日本有相當好的人脈,對於促進臺日兩邊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十分熱心,不過前陣子他提到九州熊本地區因為臺積電進駐,因而特別呼籲臺灣人千萬不要趁勢在當地炒作房價,他擔心過去臺灣在日本人心目中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好感」會受到影響。

臺日之間總是回到人與人相處最溫暖的互動

有時候看著日劇或日本電影或日本翻譯小說,出現臺灣黑道的情節,內心竟然會出現「哎呀,糟了,臺灣好像做了甚麼壞事」的愧疚感。

而我認識幾位久居臺灣的日本朋友,也會常常提醒我,日本也是有個性不好的人啊,過去殖民時期對臺灣做過很殘忍的事情呢!

喜歡臺灣的日本人,認為臺灣是可以透氣喘息的地方;而喜歡日本的臺灣人,認為日本是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為了呵護兩邊的友好情誼,即使語言文字不同,願意跳出來當作溝通橋樑的人還真的很多。有誤會就解釋清楚,有惡意就彼此提醒,回到人與人相處最溫暖的互動,真是有意思。

米果 [作者簡介]

專欄作家,臺灣臺南出身,曾旅居日本一段時間,在臺灣各大雜誌報刊擁有個人專欄。是重度日本小說閱讀者與日本戲劇電影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