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種子與北京來客

第一次到大陸是10歲與家人至上海旅遊,時隔約15年,承蒙馬英九基金會的邀請,跟著馬前總統以及來自各領域傑出的同學們,一同參訪中國大陸。在這11天10夜的兩岸和平之旅,見證歷史的同時,我們也背負了重要任務,就是當起代表台灣青年的和平天使。在兩岸情勢緊張之時,透過青年交流,帶來緩解效果,最後將我們的和平精神與經驗,傳給更多人。

對於自己的中華認同,一開始我也感到疑問,因為我在韓國出生長大,至今人生已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在國外度過。然而,現在的我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卻堅定且重視,就像是在華語圈長大的小孩一樣。對於這份認同,更重要的是傳承的力量。 我的家庭曾因戰亂而遷移到韓國,但仍然堅持著中華文化的傳承,包括說中文、讀古文、寫中文、聽故事等。這樣的環境,讓我從小就對中華文化和華人有著極高的認同感。通過無形和有形的傳承力量,我得以成為今天追求兩岸和平的人。無論是兩岸哪端的人民,只要認同中華文化,便能成為家人,實現交流與溝通。經歷這次的旅程,我深刻感受到人們不斷將和平精神傳承下去的重要性。

透過參訪大陸不同企業,體會中華文化的底蘊,以及馬習二會之後,全世界看到了兩岸發出和緩的訊號。新聞除了聚焦馬總統的這一行,這一期間各國高層皆訪問中國大陸,像是俄羅斯外長拉夫羅斯訪華期間與習近平會面,外交部長王毅也與其會晤,學者說明中俄打造大國關係新範式;美財政部長葉倫訪華,達成經濟上不要脫鉤及反洗錢共識,並尋求與中國建立健康的經濟關係;印尼候任總統普拉波沃訪華也在4月初於北京會見習近平,透過比亞迪將在印尼設廠,來表達想與大陸合作的訊息。

我們回台北後,德國總理蕭茲訪華亦是全世界關注的事,因德國外長在去年9月發表普丁與習近平是「獨裁者」的言論未能隨行,德國總理仍堅持造訪中國大陸的理由即是為了謀求「平衡」。不僅是德國,前述的許多國家,透過制度、框架以及對話來謀求平衡,避開衝突。因台灣應該也要認知到這一點,需要與大陸有更多的對話與共識。

期許此次旅程之後,能有更多人能夠傳承和平的精神,為兩岸與國際關係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