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不正應從三歲開始矯正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上圖:矯正前後差異

家中幼童對奶嘴有依賴嗎?是否常吸吮大姆指呢或是嘴巴開開的呢?齒列不整看起來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擁有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卻是大多數人的願望。專家發現,幼童時期如果有上述行為者,容易導致發育期間開始咬合不正伴隨至發育完畢,咬合不正機率大為提高。而且矯正時間也應該從十二歲以後大幅提前到三歲開始,效果更好。

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陳宜宏醫師指出,「咬合不正」是指本應上下顎對齊的齒列,因上下牙齒間的咬合關係異常,出現了錯咬、開咬、深咬、暴牙、戽斗等情形。除了骨骼遺傳外,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孩童因不良口腔習慣使嘴部與舌部肌肉失衡而導致上下顎齒槽骨形變。一般嬰幼兒可藉由吸吮母乳的過程,鍛鍊嘴部與舌部肌肉的平衡,讓上下顎骨骼正常的生長。但兒童若有長時間吸吮大拇指、吸奶嘴、咬異物、用嘴巴呼吸等不良習慣,則會影響軟組織,導致硬組織不當的生長發育。除了影響外觀外,還可能會造成孩童咀嚼功能障礙、發音學習障礙、較易齲齒、甚至成年後造成牙周病或呼吸中止等併發症。

伴隨醫學的發展,「早期矯正」日益被重視,一般人都以為矯正要在十二歲以後進行,但是正處於換牙階段的閔閔,除了門牙錯咬外、下巴也有些偏移,講話常常會噴口水,8歲時被爸爸帶到台北慈濟醫院兒童牙科進行矯正諮詢。陳宜宏醫師讓閔閔配戴功能性矯正裝置,藉由矯正器訓練嘴部肌肉功能,三個月的時間,閔閔的齒列已有明顯改善,嘴巴也比較能閉起來了。

陳宜宏醫師,功能性矯正裝置是在孩童骨骼發育成長階段時,藉由此裝置將口腔結構導引至適當位置,在不施予外力的情況下,搭配運動練習如呼吸練習、唇部運動、舌頭運動來矯正孩童的不良口腔習慣,使失衡的肌肉得以平衡,進而改變上下顎齒槽骨。由於功能性矯正裝置可從3歲開始配戴,很容易發生小孩不配合的情況,必須透過家長監控予以協助。

國外治療成果顯示,100個孩童中約有80個可矯正成功,而這80個孩童中約有50個需再透過短時間的固定矯正裝置或隱形矯正進行微調治療。

如何判斷家中小孩有沒有需要進行牙齒矯正?或是使用何種技術進行?陳宜宏醫師提醒家長,孩子長牙後即必須每半年定期做口腔檢查,之後若有矯正需要,可適時與牙醫師進行討論,但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正確的口腔習慣,不要讓孩子養成嘴巴開開、咬手指、吸奶嘴、吐舌頭等不良口腔習慣,以免影響口腔與舌部肌肉發育而造成齒列與咬合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