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發塔設計師新點子,把摩天大樓變成「城市電池」

運用重力儲能技術,一棟 300 公尺高的摩天大樓即可變成都市電池。美國 SOM 建築設計事務所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已經運用重力儲能概念,開發出四種儲能原型,除了運用在山坡上、也可以建置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中。

根據聯合國資料,建築物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近 40%,為此已經有愈來愈多綠建築設計,更好的隔熱材料與環保建材也應運而生,SOM 建築設計事務所諮詢合夥人 Bill Baker 認為,如果業主希望實現零排放,將摩天大樓變成大型電池也是種方法。

重力儲能概念其實有點類似抽水蓄電廠,只是把媒介從水換成重物。SOM 建築設計事務所已經與瑞士重力儲能商 Energy Vault 合作,其中 Energy Vault 已經在中國上海完成一座 150 公尺高的獨立儲能系統,可在四小時內提供高達 25 MW 電力。

SOM 打造的四種重力儲能原型中,三個是使用重物或水的獨立系統,兩個主要適用在山坡地,另一個則是高大圓柱形塔,最後一個適用於城市地區,打造一座超過 300 公尺高的複合重力儲能摩天大樓,這高度已經比台北南山廣場還要高。

不過建置高樓才是 SOM 本業,Baker 還是杜拜 828 公尺高哈里發塔的首席設計師,只是他在摩天大樓中窺見到儲能的機會,認為當電力過剩時,就可以運用便宜電力把重物拉高,提高潛在能量,需要電力時就可以釋放能量,因此一切越高越好。

為高樓增加儲能空間的想法相當合理

Energy Vault 執行長 Robert Piconi 表示,Energy Vault 現有系統可以提供每度電約 5~10 美分的電力價格,根據 BloombergNEF 報導,已經低於鋰離子電池的 13.5 美分。

一旦建築物達到約 200 公尺以上,重力儲能系統就便能提供足夠的電力來滿足運作,目標盡速將電力成本降至 5 美分,Piconi 指出,現在正在與中東潛在的開發商夥伴洽談,如果進展順利,專案可能會在 2026 年初開始進行。

不過這一切都是樂觀進展,Energy Vault 也面臨障礙,雖然上海專案完工確實是個重要里程碑,合資企業也有計劃在中國增加儲能系統,但狀況反映在股價上,Energy Vault 2022 年以來股價已下跌超過 85%。

投資銀行 TD Cowen 分析師 Thomas Boyes 認為,為高樓增加儲能空間的想法,基本上相當合理。但是規劃、許可和融資需要好幾年的時間,超過 300 公尺的超高大樓專案數量也有限,採用 Energy Vault 技術的混合用途大樓,應該要等到 2030 年之後。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