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山鑄糖龜 元宵古早味

宜蘭員山同樂社區保留台灣早期民俗文化的「鑄糖龜」,耆老教導學童將加熱融化的糖膏澆灌到木製模子(右圖)冷卻成形,傳承台灣民俗玩藝。(簡榮輝攝)

中國時報【簡榮輝╱宜蘭報導】 早期台灣社會生活困苦,用於元宵、中秋祭祀的「鑄糖龜」,早年是孩童最愛的零嘴甜點,後來因不敵西式糖果逐漸式微,不過,此項傳統技藝被員山鄉同樂社區完整保留下來,宜蘭社區大學老師呂學麟昨教導學童煮糖水、澆鑄模具等鑄糖龜技巧,重現元宵節古早味。 呂學麟幼時跟隨祖父習得鑄糖龜技藝,受同樂社區邀請,擔任社區營造老師,將鑄糖龜當作社造元素,社區除了保留此項技藝,更將其改良為水晶粽龜,為慶典祭祀的供桌增添變化性。 呂學麟表示,過去物資貧乏,飯都吃不飽了,遑論小孩的甜點零嘴,不過,慶典敬神時,大家都會用蔗糖水加熱成黏糊狀,再澆灌到木製模具內冷卻塑形,稱作「鑄糖」,鑄糖造型多為烏龜、寶塔等吉祥物,宜蘭人稱之「鑄糖龜」,客家人則稱為「糖塔」。 「鑄糖龜可是當時的奢侈品。」呂學麟說,以前的小孩能嘗一口鑄糖,是莫大的幸福,肯定永生難忘那種甜蜜滋味,可惜後來西式糖果傳入台灣,手工製作、外型土氣的鑄糖龜根本敵不過工廠量產、包裝精美的西式糖果,迅速被時代淘汰,相當可惜!幸好還有同樂社區願意保留這項台灣傳統技藝。 同樂村長張正昌認為,現在許多中年人可能也不知道鑄糖龜,透過社造課程讓在地居民找回台灣過去的美好回憶,並傳承給年輕一代,大家一同製作「鑄糖龜」用於元宵祭祀,避免傳統技藝失傳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