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得主王賡武教授 AAS-in-Asia壓軸演講探討「記憶」

美國亞洲學會(AAS)會長戴慕珍(Jean Oi)教授與王賡武教授(上)進行對談 (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美國亞洲學會(AAS)會長戴慕珍(Jean Oi)教授與王賡武教授(上)進行對談 (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唐獎得主王賡武教授於世界漢學界年度盛事AAS-in-Asia「唐獎講座」壓軸演講 (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唐獎得主王賡武教授於世界漢學界年度盛事AAS-in-Asia「唐獎講座」壓軸演講 (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王賡武教授從自傳《家園何處是》和《心安即是家》兩本書中,探討本次的會議主題之一「記憶」 (取自唐獎FB)
王賡武教授從自傳《家園何處是》和《心安即是家》兩本書中,探討本次的會議主題之一「記憶」 (取自唐獎FB)

世界漢學界年度盛事「第八屆美國亞洲學會亞洲分會(AAS-in-Asia)會議」今年在韓國大邱的慶北國立大學舉辦,壓軸登場的唐獎講座(Tang Prize Lecture)特別邀請到2020年唐獎漢學獎得主、知名歷史學家王賡武教授,以「一重身份 多重相貌(One Identity Too Many)」主題進行線上演講;演講後還與美國亞洲學會(AAS)會長戴慕珍(Jean Oi)教授進行對談,兩人試著「拆解和解釋」從這「宏偉而又令人生畏」的過去所傳來的迴響,成功為AAS-in-Asia三天的議程畫下完美句點。

 

演講中王賡武教授從他的兩本英文自傳—《家園何處是(Home Is Not Here)》和《心安即是家(Home Is Where We Are)》,探討本次會議的主題之一「記憶」,帶領與會者穿越其在世界各處所發現和建構的新家園,探索獨特人生中的意外轉折和奇妙曲折。伴隨他的一生,許多重大事件正在塑造中國、東南亞和世界的歷史,整個旅程是對個人身份的自我反思,並試圖通過華人群體無限的聲音和情感所傳達的歸屬感中,找到共鳴。

 

王賡武教授年近九旬之際完成《家園何處是》、《心安即是家》兩本英文自傳,前者寫他從出生至19歲離開馬來亞(今馬來西亞)怡保赴新加坡,就讀新成立的馬來亞大學為止,這段充滿不確定性和轉折的少年經歷,對他後續治學和人生影響至深;後者則是由王賡武教授與夫人林娉婷合著,述說他們輾轉於新加坡、吉隆坡、倫敦、劍橋、坎培拉、香港等地,先後遷居五個國家、七座城市,共同尋求身份認同的歸宿,情感和知性上的探索旅程。

 

2020年第四屆唐獎漢學獎頒予王賡武教授,以表彰其在中國的世界秩序、海外華人以及華人移民變遷等領域上具開拓性且深入的剖析。身為中國-東南亞關係的專家,王賡武教授透過細究中國歷史上與南方鄰國的複雜關係,以此獨特的視角理解中國;相較於傳統上從中國內在觀點或由西方相對視角來觀看中國,王賡武教授以其豐富的學識與敏銳的洞察力,對華人的世界地位詮釋有新穎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