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作者:黃慶源,墨君堂黃慶源現代美術館館長。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出自唐代詩人元稹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偏愛菊是因欣賞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品格,寄託了作者對堅貞不屈,獨立孤傲個性的欣賞,對高潔隱逸人格的嚮往和追求。
詩作背景
作者元稹(七七九至八三一年),唐朝大臣,文學家、詩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居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早年家貧。舉貞元九年明經科、十九年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稱「元白」。有《元氏長慶集》。《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五九三首。(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六)
此詩于貞元十二年(八○七年)作于長安。東晉詩人陶淵明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的名句,其愛菊之名,無人不曉,而菊花也逐漸成了超凡脫俗的隱逸者之象徵。歷代文人墨客愛菊者不乏其人,其中詠菊者也時有佳作。元稹的這首七絕《菊花》便是其中較有情韻的一首。
七言絕句,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絕」,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于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
詩詞原文
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逐句釋義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後再無花可賞。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描繪了菊花的情態,表達了對菊花的喜愛。語言淡雅樸素,饒有韻味。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是說,看著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我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第一句「繞」字寫出菊花的景象,即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境幽雅,如似陶淵明家之感。第二句「繞」字寫出詩人賞菊時的情態,即賞菊興致之濃,直至不知日之將夕。「遍繞」「日漸斜」,把作者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態和詩人對菊花的由衷喜愛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字裡行間充滿了喜悅的心情。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點明瞭作者愛菊的原因。這兩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轉,指出自己並非沒來由地鍾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最後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因此,作為後凋者,它得天獨厚的受人珍愛。作者從菊花在百花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其中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讚美。
這首詩,雖然寫的是詠菊這個尋常的題材,但用筆巧妙,別具一格。獨特的愛菊花理由新穎自然,不落俗套,並且發人思考。
名家點評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六:「李和文公作詠菊《望漢月》詞,一時稱美。云:『黃菊一叢臨砌。顆顆珠露妝綴。獨教冷落向秋天,恨東君不曾留意。雕欄新雨霹。綠蘚上,亂鋪金蕊。此花開後更無花,願愛惜、莫同桃李。』時公鎮澶淵,寄劉子儀書云:『澶淵營妓,有一二擅喉囀之技者,唯以「此花開後更無花」為酒鄉之資耳。『不是花中惟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乃元徽之詩,和文述之爾。」
清,馮班《鈍吟雜錄》卷四:「奪胎換骨,宋人謬說,只是向古人集中作賊耳。冷齋稱王荊公《菊花》詩『千花萬卉凋零後,始見閒人把一枝』,以為勝鄭都官《十日菊》,謬也。荊公詩多滲漏,上句『凋零』二字不妥,下句雲『一枝』,似梅花,『閒人』二字牽湊。何如微之雲『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語意俱足。鄭詩亦渾成,非荊公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