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作者:林錦芳一九六二年出生於河南,現居台北市。台灣美姿禮儀造型協會前理監事、曾擔任台灣美姿禮儀造型協會專業講師顧問、國際整體形象造型設計。二○二一年作品參加國際藝術聯展、二○二二年四月作品刊登於中國美術新雜誌。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所作的七言絕句《夜雨寄北》,詩題一作《夜雨寄內》。寫出了對未來歡聚的嚮往之情。
詩作背景
一般認為,這首詩是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寄內」意思是寄給妻子。李商隱於大中五年(八五一)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纔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寄北」意思是寄給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來看,按寫給自己的妻子理解,似乎更確切些。
也有其他意見為:據宋人洪邁《萬首唐人絕句》,此詩題為《夜雨寄內》,寄內即是寫給妻子王氏的。近人張采田《玉谿生年譜會箋》將此詩系年于大中二年(848年)秋,認為是作者此年游巴蜀時作。按此說,此詩當是李商隱在大中二年在巴蜀寫給妻子王氏的詩。另有一說認為,李商隱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始入蜀,在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府為書記,而妻子王氏歿於本年的夏秋之際,意為詩人入蜀時是在妻子歿世以後,而大中五年以前詩人並未到過巴蜀,因而此詩寄北乃是寄給朋友,不是寄給妻子的。但我們從詩人題為《搖落》的寄內詩中的「灘激黃牛暮,雲屯白帝陰」,可以認定,王氏在世之日,詩人確實在巴東停留過,因此,可以視此詩為寄內之作。
詩詞原文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逐句釋義
你問我什麼時候回去,日期還難以確定。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池塘。什麼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作品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詩,為七言絕句。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語言樸實,與作者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構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讀者,令人百讀不厭。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說,你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夜雨連綿,漲滿秋池。第一句一問一答,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情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於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說,何時歸去與你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是設想以後見面時的情景,其構思之奇,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說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
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巴山夜雨」首末重複出現,令人迴腸蕩氣。第一次是實寫,第二次是虛寫、想象與妻子團圓,「共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巴山夜雨情景。「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詩文注釋、賞析:海日含,民主人士、學者,著有《古詩詞經典名句賞析》《漢字概說》《成語概說》等著作和文章。
欄目策劃、採編:王輝丹,台灣新生報記者、大陸新聞召集人、港澳台美協理事、台灣國際身心靈研究發展學會理事。
欄目贊助:中國美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