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作者:台灣媳婦陳芳草(越南),師從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張克齊。
作者:台灣媳婦陳芳草(越南),師從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張克齊。

▲作者:台灣媳婦陳芳草(越南),師從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張克齊。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出自唐代詩人李白所作《清平調三首》中的第三首,為樂府詩。清平調,唐大麴名,《樂府詩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辭》,後用為詞牌。

詩作背景

《清平調三首》中的三首詩均為七言樂府詩。第一首從空間角度寫,以牡丹比楊貴妃的美豔;第二首從時間角度寫,表現楊貴妃的受寵幸;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全詩構思精巧,辭藻豔麗,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描繪出人花交映、迷離恍惚的景象,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功力。據晚唐五代人的記載,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唐玄宗天寶二年(七四三年)或天寶三年(七四四年)春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伶人們正準備表演歌舞以助興。唐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不可用舊日樂詞。因急召翰林待詔李白進宮寫新樂章。李白奉詔進宮,即在金花箋上作了這三首詩,其中以第一首最為出色。

詩詞原文

清平調三首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逐句釋義

名花和絕色美人相與為歡,贏得君王滿面帶笑不停地看。君王的無限悵恨都在春風中消釋了,沉香亭北(君王與貴妃雙雙)倚靠著欄杆。

名花:指當時玄宗與貴妃所賞覽的牡丹花。

傾國:這裡指楊貴妃。另見白居易《長恨歌》注。

沉香亭:用沉香木造的亭子,在唐興慶宮圖龍池東面。

闌干:即欄杆。

作品賞析

《清平調三首》中的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揉合,融為一體,寫唐玄宗對楊貴妃的無限寵愛。首句寫名花與傾國相融;二句寫君王的歡愉,「帶笑看」三字,貫穿了三者,把牡丹、貴妃、明皇三位一體化了。三、四句寫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貴妃賞花,所有胸中憂恨全然消釋。全詩語言豔麗,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離恍惚。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說名花和美人得到君王的寵愛。「傾國」,即美人,指楊貴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並用「兩相歡」把「名花」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帶笑看」寫出了君王中意的神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第三句緊承「帶笑看」而來,說花與人皆可解除、消釋君王的煩惱,得其歡心。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恨都為之消釋了,從而突出花容人面的美好及其魅力。「春風」一詞,歷來可以用作君王的代名詞,所以這裡是一個雙關語。說君王心中哪怕有再多的煩惱,只要和貴妃一起來到這沉香亭畔的牡丹園中,也會被化解得無影無蹤了。末句花、人雙寫,與首句照應,同時,交待出興慶宮中「沉香亭北」這一地點,巧妙地點明瞭賞花事件。

這三首詩從不同角度描寫了楊貴妃的美麗,也表現了君王對她的寵幸。寫作技巧上,把牡丹與貴妃融在一起描寫,色彩鮮明,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這三首詩語語濃豔,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如「雲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寫花光,又似在寫人面。「一枝紅豔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麼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