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一片冰心在玉壺

油畫作者:王中秀,美國密蘇里州Fontbonne University芳邦大學藝術碩士暨美術創作碩士(M.A&M.F.A),2010年於美國密蘇里州「AllMedia」多媒材藝術聯展首獎,並獲頒「最傑出藝術家獎」。<br />經歷: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講師國立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粉彩創作班老師、臺北市藝文推廣處粉彩、油畫、粉彩班創作班老師、台北市立圖書館三民分館「樂齡中心」粉彩創作班老師、台北市救國團社會研習中心素描、粉彩、水彩、油畫班老師、國立新竹美學館小璞玉寫生比賽評審老師、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年度展覽評審老師、港澳台美術協會理事。
油畫作者:王中秀,美國密蘇里州Fontbonne University芳邦大學藝術碩士暨美術創作碩士(M.A&M.F.A),2010年於美國密蘇里州「AllMedia」多媒材藝術聯展首獎,並獲頒「最傑出藝術家獎」。
經歷: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講師國立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粉彩創作班老師、臺北市藝文推廣處粉彩、油畫、粉彩班創作班老師、台北市立圖書館三民分館「樂齡中心」粉彩創作班老師、台北市救國團社會研習中心素描、粉彩、水彩、油畫班老師、國立新竹美學館小璞玉寫生比賽評審老師、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年度展覽評審老師、港澳台美術協會理事。

▲油畫作者:王中秀,美國密蘇里州Fontbonne University芳邦大學藝術碩士暨美術創作碩士(M.A&M.F.A),2010年於美國密蘇里州「AllMedia」多媒材藝術聯展首獎,並獲頒「最傑出藝術家獎」。
經歷: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講師國立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粉彩創作班老師、臺北市藝文推廣處粉彩、油畫、粉彩班創作班老師、台北市立圖書館三民分館「樂齡中心」粉彩創作班老師、台北市救國團社會研習中心素描、粉彩、水彩、油畫班老師、國立新竹美學館小璞玉寫生比賽評審老師、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年度展覽評審老師、港澳台美術協會理事。

「一片冰心在玉壺」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二首》組詩中的第一首,體裁為七言絕句。此佳句常用來形容人的高潔品格。冰心,比喻心地的瑩潔。玉壺,道教概念,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有「心若懷冰」句,比喻心地純潔。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也是以「玉壺冰」比喻清白的操守。唐人有時也以此比喻為官廉潔。


詩作背景

芙蓉樓,在唐代潤州(今江蘇鎮江市)城上西北角。《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大約作于天寶元年(七四二年)王昌齡出為江寧(今南京)縣丞時。王昌齡開元十五年(七二七年)進士及第;開元二十七年(七三九年)遠謫嶺南;次年北歸,自歲末起任江寧丞,仍屬謫宦。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今鎮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兩首詩當為此時所作。


詩詞原文

芙蓉樓送辛漸

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逐句釋義

寒冷的夜雨洒滿吳地江天,天亮的時候送別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詢問我的近況,(請告訴他們)我依然正直高潔,像冰心一片裝在潔白的玉壺中。

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

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吳:古代國名,這裡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平明:天剛亮時。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

楚山:楚地的山。這裡的楚也指鎮江市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後統治過這裡,所以稱楚山。

孤:孤單。

洛陽:指辛漸將要去的地方。今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早晨在江邊送別友人的情景。「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江寧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簷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作者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餘、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此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