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陳海友作品溫州市洞頭區書法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
陳海友作品溫州市洞頭區書法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

▲陳海友作品溫州市洞頭區書法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七言絕句。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成為千古名句。習近平主席在西雅圖出席僑界舉行的歡迎招待會時的講話(二○一五年九月廿三日,西雅圖)中曾引用。

詩作背景

王維十七歲時創作的作品,當時他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可能正在謀取功名。詩人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詩作原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逐句釋義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的客人,每逢佳節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重陽節)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作品賞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的名篇之一。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第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古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

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三四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作者)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鶌詩文注釋、賞析:海含,民主人士、學者,著有《古詩詞經典名句賞析》《漢字概說》《成語概說》等著作和文章。

鶌欄目策劃、採編:王輝丹,台灣新生報記者、大陸新聞召集人、港澳台美協理事、台灣國際身心靈研究發展學會理事;《中華成語典故學習詞典習近平用典釋義與溯源》台灣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