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膠彩畫作者:林錦芳,一九六二年出生於河南,現居臺北市。臺灣美姿禮儀造型協會前理監事、曾擔任臺灣美姿禮儀造型協會專業講師顧問、國際整體形象造型設計。二○二一年作品參加國際藝術聯展、二○二二年四月作品刊登於中國美術新雜誌、二○二二年第五屆「古漕新韻千秋傳承」畫展揚州大運河博物館及臺北站參展、二○二三年九月出版個人畫冊《林錦芳膠彩藝術作品集-意境的格局思維》、並參加臺灣藝術博覽會(臺北國際世貿一館)舉辦個展。
膠彩畫作者:林錦芳,一九六二年出生於河南,現居臺北市。臺灣美姿禮儀造型協會前理監事、曾擔任臺灣美姿禮儀造型協會專業講師顧問、國際整體形象造型設計。二○二一年作品參加國際藝術聯展、二○二二年四月作品刊登於中國美術新雜誌、二○二二年第五屆「古漕新韻千秋傳承」畫展揚州大運河博物館及臺北站參展、二○二三年九月出版個人畫冊《林錦芳膠彩藝術作品集-意境的格局思維》、並參加臺灣藝術博覽會(臺北國際世貿一館)舉辦個展。

▲膠彩畫作者:林錦芳,一九六二年出生於河南,現居臺北市。臺灣美姿禮儀造型協會前理監事、曾擔任臺灣美姿禮儀造型協會專業講師顧問、國際整體形象造型設計。二○二一年作品參加國際藝術聯展、二○二二年四月作品刊登於中國美術新雜誌、二○二二年第五屆「古漕新韻千秋傳承」畫展揚州大運河博物館及臺北站參展、二○二三年九月出版個人畫冊《林錦芳膠彩藝術作品集-意境的格局思維》、並參加臺灣藝術博覽會(臺北國際世貿一館)舉辦個展。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羈旅詩《宿建德江》,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詩作背景

孟浩然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七卅年)離鄉赴洛陽,再漫遊吳越,藉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鬱悶與悲憤。這首詩大約作于作者漫遊吳越時,與《問舟子》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詩詞原文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逐句釋義

把船停泊在煙霧彌漫的沙洲旁,眼見日落黃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原野空曠遼闊,天空好像比樹還低;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其中,與人靠得那麼近。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羈旅詩,是作者漫遊途中停泊在建德江邊時所作,通過描寫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見的景色,抒發了遠離家鄉、旅居在外時的孤獨傷感之情,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

此詩前兩句為觸景生情,後兩句為借景抒情,描寫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現了細微的景物特點。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裡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籠罩的小洲邊,這一面是點題,另一面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繫,因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為日落黃昏,江面上才水煙蒙蒙。同時「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作者自指。本來行船停下來,應該靜靜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勞,誰知在這黃昏時刻,那羈旅之愁又驀然而生。若按舊日作詩的所謂起、承、轉、合的格式,這第二句就將承、轉兩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這也是少見的一格。

為什麼「日暮」會撩起「客愁新」呢?我們可以讀一讀《詩經》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風·君子于役》)這裡寫一位婦女,每當到夕陽西下、雞進籠舍、牛羊歸欄的時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因為「野曠」所以天低于樹,因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樹、人和月的關係,寫得恰切逼真。「野曠天低樹」寫日暮時刻,蒼蒼茫茫,曠野無垠,放眼望去,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江清月近人」寫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麼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

此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意境。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作者內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