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保過時、健保丟包,斷癌友生路!健保署明年籌設百億基金可解決問題嗎?

癌友想使用救命新藥愈來愈難!不只面臨健保不給付,想「商保補位健保」自費用藥,還可能面臨健保住院審查的夾殺。健保署強調暫緩清查,也研擬籌設最高120億元的新藥基金以暫時性支付癌症新藥,不過這會是最好的解方嗎?

隨醫療進步,癌症治療朝向「精準用藥」,也讓推陳出新的癌症救命藥愈來愈昂貴。但健保給付新藥的速度牛步,加上健保每年有固定總額,在財務吃緊下,即便新藥納入給付,給付藥物的條件也嚴苛,癌友想及時使用救命藥多得自掏腰包。

近年健保署參考國外經驗,喊出「商保補位健保」,希望民眾透過自己購買的癌症險、醫療險等,在癌症新藥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時,仍有能力自費用藥後申請保險理賠,降低經濟負擔。

然而,這個「商保補位健保」的點子卻不一定行得通,原因卡在癌友能否以「健保身份」或「自費身份」住院。這是怎麼一回事?

「商保補位健保」無用?關鍵在保單設計過時

「隨醫學發展,過去必須住院才能進行的化療,現在不少是門診處理,許多標靶藥物也是口服藥、不必住院。然而過去的保單設計沒有與時俱進調整,造成癌友一定要『健保身份住院』才能獲得理賠,」健保署長石崇良解釋道。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也補充,現在許多要用商保的癌友,都是10幾年前買的保單,新藥、新科技進步神速,當時的理賠條件跟不上現今的醫療。

但是,「這樣是不對的,」石崇良強調,住院一向是醫師視病情需要才會安排,加上住院資源有限,應該留給最需要的人,不應該是單純為了獲得保險理賠才安排住院。這也是為什麼健保長期監測短期住院的適當性。

石崇良說,他自己過往在急診第一線時,也曾遇過病患單純為了獲得保險理賠,要求住院超過24小時,造成醫院困擾。「因為保險給付問題造成醫療資源扭曲是不對的,這需要解決。」

健保署盤查短期住院 竟影響癌藥的商保理賠

新冠疫情趨緩之後,爆發護理人員離職潮,醫療人力緊縮導致住院更是一床難求,在健保署全面盤查短期住院的適當性時,就有使用新藥治療的癌友被醫院通知:自費癌症用藥者不可再用「健保身份」住院,必須自費住院,否則以健保身分的住院費用會被健保署核刪給付,由醫師支付還款給健保署。

換句話說,癌友如果自費住院,就等同「非必要住院」,不符商保的理賠條件,有極大可能不予理賠。這麼一來,癌友想用新藥救命不是得傾家蕩產,就是得放棄最後一線生機,讓許多癌友急得跳腳。

一名李姓癌友就說,她在得乳癌後要使用6次化療和18次標靶藥,卻因為淋巴沒有感染,標靶藥全部得自費約200萬元。她繳稅、繳健保費、也有商保,原本以為健保是她在醫療上的基本依靠,當醫師告訴她不能以健保身份住院時,萬萬沒想到健保沒得靠,連商保也斷她生路,「我只是希望能夠活下去。」

消息一出後,石崇良表示能理解癌友經濟上的困境,並拍胸脯保證會暫緩癌友的短期住院清查,但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說,現在急跳腳的是有買商保的癌友,有更多的癌友沒買商保,「暫不清查健保住院只是權宜之計。」

「所有問題正本清源,都是因為健保支付不了所有『必要治療的藥費』,所以病人只能自費使用健保不給付的藥物,」劉桓睿強調。

劉桓睿說,健保署的回應永遠都是資源有限,必須做有效的分配,但依據2013年至2022年的資料顯示,病友等待癌症新藥納入健保所需時間為787天,是一般新藥的2倍(非癌藥398天),「癌症病人何辜?是弱勢中的弱勢!」

台灣癌症基金會和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聯合呼籲,當健保路斷時,執政者應盡快成立以公務預算支應的「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保障癌友治療權益,不要讓病人因病而貧,因貧而失去治療機會。

研擬籌設百億新藥基金 可暫時性支付癌症新藥

石崇良回應,目前健保署正打算比照英國的癌藥基金模式,研擬籌設約100億~120億元的「新藥基金」,針對癌症和特殊族群的藥品給予暫時性支付,與健保總額切開。等觀察臨床使用效果一段時間後,再評估是否納入健保給付。

癌友團體提出以公務預算籌設的「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石崇良說,會先向行政院爭取額外的預算,行政院若裁定後就對外公布。至於商保理賠過時的問題,健保署也擬和金管會討論如何重整保險制度。

針對癌症新藥和一般新藥納健保的速度緩慢,石崇良表示,健保署已爭取公務預算1億元,明年元旦會成立專責辦公室,並擴增專責的行政人員蒐集與評估相關資料,以加快新藥的審查速度,目標讓新藥納健保的速度縮短至1年內。

延伸閱讀:

乳頭癢原因不只懷孕、哺乳,乳頭癢恐是乳癌?4點檢測

暫時不查 癌友為理賠求住院問題還是在「癌險該怎麼保」及「舊保單怎麼改」?

保險專家教戰》癌症新藥、新療法花費高 關鍵4問答不怕醫不起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