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律師跨行美食重邏輯 520主辦單位第一指名 高琹雯用國宴講述台灣身世

商務律師跨行美食重邏輯 520主辦單位第一指名 高琹雯用國宴講述台灣身世
商務律師跨行美食重邏輯 520主辦單位第一指名 高琹雯用國宴講述台灣身世

520國宴不只是台灣美食最高殿堂,更是外交與政治的舞台。律師出身的美食家高琹雯,如何定義她心中的台灣味與台灣位?

文/張道宜

走過台北市同安街50年麵線攤,下午四時多,雖然排了3、4個人,但在人馬雜沓,競爭者眾的城南街區並不起眼。只是「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高琹雯沒放過機會:「這家很好吃,等一下記得來試看看。」她提醒《財訊》雙週刊團隊。

大隱隱於市,美食也不必然出自名廚或名店之手。許多代表性的「台灣味」就藏身於街道巷弄,或是山海之間。各方的美食職人不只專注於求生存、磨練手藝,更融合各方風土手藝,「混」出獨特風味。而「混」,正是高琹雯心中台灣味的最佳詮釋。

不過,3月中的一通電話,高琹雯不能只是詮釋,更要把台灣味端上台面,而且是520的國宴舞台。

「很驚喜,很榮幸,當時的第一個念頭是:我可以做這件事嗎?」身為國宴設計團隊,她是被主辦單位第一個被通知的「粽子頭」,當時人還在日本的高琹雯,就開始找齊團隊。蔡珠兒,台灣具代表性的美食作家之一,是高琹雯心中的活字典,「非常了解食材,對產地瞭若指掌,馬上就能講出來。」山海樓則是她心目中精緻台菜的首選,同時提供後勤支援,而EMBERS則是具備獨特創意、更摩登的創意台菜代表。

整個國宴大專案,就像討論群組名稱「國宴衝衝衝」,宛如急行軍般。4月1日顧問團第一次開會,直接南下至國宴會場福爾摩沙遊艇酒店;3日就完成第1版菜單。清明連假期間聯繫食材廠商,連假後的第1天,4月8日就進廚房試做;11日完成第1次試菜;19日就要由總統府祕書長潘孟安在內的總統府、文化總會等高層試菜驗收。

「真的很累!」高琹雯回憶,那段時間光是傳訊息就耗盡所有心力,不只要把台灣22縣市食材、物產全部納入,同時還要考慮菜單設計、食材與餐盤供應,還有最後如何讓飯店方執行,所有流程都需要溝通。

更困難的是這趟急行軍的路上,同時還要有「平衡感」。高琹雯不諱言對《財訊》雙週刊記者表示,國宴本質是一場美食饗宴,但同時也具備高度政治性;設計團隊、執行的飯店,甚至是府方,都有各自的想法。

像是國宴中第一道蔬菜拼盤「永續啟航」,上頭的沾醬原本要用像是水墨畫的方式,創造出抽象的視覺感受,「但是考量到執行面上的一致性,還是改成放在瓶內用擠的。」

然而要串聯的期待,不只是國宴籌備的參與方,還有高琹雯心中一直思考的問題:什麼是「台灣味」?作為外交重要場合,國宴的意義不只在推出視覺、嗅覺與味覺的最高傑作,更重要的是菜色背後的論述與意涵。

「很多人會疑惑,台灣菜與中菜有什麼不一樣?」高琹雯認為,要定義台灣菜之前,要回到台灣自己的國家定位與主體性。從1980年代起,台灣就有四大族群(閩南、客家、外省與原住民),「再加上現在第五大族群新住民,其實台灣菜可以是這五大族群的融合,甚至可以作為一種包容各式料理的上位概念。」

在國宴上解答台灣的自我定義,並不是第一次。「我認為國宴上最有開拓性的應該是陳水扁那兩屆,尤其是2000年,他把小吃端上國宴餐桌的時候,大家都很驚豔。」高琹雯說,「現在回頭看,24年前那份以四季為主題的菜單,還是很有質感,以四季來詮釋台灣風土民情,觀照這塊土地,是非常有開創意義的。」

事實上,國宴設計團隊的起心動念,就是以「台灣的身世」來發想。「我們想要講,台灣從以前到現在的脈絡,具備歷史、時間與地理上的意義,這也延伸到後來國宴的主題,也就是『世界看見台灣』;而要被世界看見,首先是我們要有一個很強的身分識別,進而能夠以這個身分在世界上立足。」

而這個定位工程之所以在2024年發生,似乎也不是巧合。過去十年,江振誠、何順凱、陳嵐舒等米其林星級主廚陸續回到台灣,「雖然他們都是法餐的底子,做起來像西餐,但他們用了很多在地的食材,想講的都是台灣的故事。」

也許是巧合,「論述」正是高琹雯最擅長的。台大法律系、哈佛法學院畢業的她,曾經是一位專業的企業併購律師。而法律訓練讓高琹雯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的食材或設計,背後的邏輯與定位更為重要。

《財訊》雙週刊也發現,這樣的風格也讓高琹雯一開始踏入美食評論領域,確實不太適應。「很多人都跟我說,我的評論很像在寫論文,但是相對於華麗的形容詞,我自己真正擅長的還是在論述,」她開玩笑說,「書好像也不太好賣。」

然而,就如她最愛的美食評論者,《紐約時報》的威爾斯(Peter Wells)的風格——不僅有品味,更有觀點。「他寫一間餐廳,同時也論述背後的社會現象,帶有文化脈絡、趨勢,或是讓大家去關注某個問題,而不只是盤子裡的菜肴。」

「你無法預先串聯起現在發生的點點滴滴來,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這句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名言,不只應證了高琹雯的職涯,從多元內涵中找到自己的熱愛與定位,也為「台灣味」與「台灣位」交出了一套屬於這個時代的詮釋。…(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12期)

延伸閱讀:

解讀輝達訂單模式透視兩大考驗...AI伺服器廠競賽 前後段班差距浮現

賴清德最信任的男人!霸氣縣長潘孟安 變溫暖大叔 外表粗獷卻心思細膩

中芯坐二望一,台廠為何老神在在?晶圓代工營收大風吹 財報暗藏玄機

李四川疾呼:破除一坪換一坪迷思!台北市進入大都更年代 政策8箭加速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