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社區心理衛生資源 北市升級病友照護

臺北市衛生局心理衛生科陳小燕科長表示,早期介入是治療思覺失調的關鍵
臺北市衛生局心理衛生科陳小燕科長表示,早期介入是治療思覺失調的關鍵
臺北市規劃於114年前布建5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患者出院後的整合及連續性服務
臺北市規劃於114年前布建5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患者出院後的整合及連續性服務

前幾年很夯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引起社會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的熱烈討論與關注。臺北市衛生局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思想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對病患和家人造成極大的身心壓力,若能透過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在精神醫療及社區關懷照護下,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衛生局心理衛生科陳小燕科長表示,思覺失調症與腦內功能運作失常有關,好發年齡介於15至30歲,臨床症狀表現為:知覺、思想、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礙,特別是與日常生活的現實有明顯的脫節,以聽幻覺及妄想最為常見。早期介入是治療思覺失調的關鍵,可早期恢復,有效避免復發,改善預後;也能提早對家人做適當的衛教,包括疾病認識、外界資源連結等,有助於降低家庭的焦慮和負荷。

 

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109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顯示,臺灣約有15萬人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準思覺失調症、妄想症和其他非情緒精神病症。衛生局表示,臺北市有充足的心理衛生及醫療資源,如社區居民或家人朋友如有情緒困擾、思考邏輯、行為混亂或人際退縮、懷疑心重等困擾,應協助就醫,即早尋求專業判斷,及早治療。精神疾病患者除了醫療,更需要長期的社區關懷與資源,支持他們回歸正常生活。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規劃於114年前布建5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各中心編制有關懷訪視員、心衛社工、護理師、心理師及職能治療師走入社區提供病友關懷,成為社區的「心理健康服務中心」,讓醫療端與社區的關懷照護結合,提供患者出院後的整合及連續性服務,亦可使家庭照顧者有喘息的空間,讓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成為市民在地的好厝邊。

 

臺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能多給予一些關懷及溫暖,這個疾病就像其他慢性病一樣,及早發現、及早介入、穩定治療,就有機會早日康復,回到學校或職場,並回歸正常生活。假若社區居民或親友如有情緒困擾、思考邏輯、行為混亂或人際退縮、懷疑心重等困擾,應即早尋求心理衛生或精神醫療專業協助,可利用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資源地圖列表查詢相關訊息,或撥打心理衛生諮詢專線(02)3393-7885將由心理專業人員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