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胸悶下肢水腫 主動脈瓣膜狹窄

八十三歲張奶奶近一年來出現呼吸喘、胸悶及下肢水腫,住院檢查後心臟超音波顯示,主動脈瓣嚴重狹窄。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簡韶甫醫師一日表示,張奶奶接受手術後,觀察一週未見任何併發症,術後心臟超音波顯示,主動脈狹窄情況改善,並且沒有逆流等現象,張奶奶健康出院,定期返診持續追蹤。

簡醫師指出,主動脈嚴重狹窄因病因,又分退化性、先天性及風濕性,通常七十歲以上患者以退化性居多數,七十歲以下以先天性及風濕性為主。退化性主動脈狹窄和年紀、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代謝症候群相關。風濕性主動脈狹窄則和β溶血性A群鏈球菌感染有關,隨著疫苗普遍施打往後會越來越少。

簡韶甫醫師指出,患者主要症狀包括心絞痛、昏厥、心臟衰竭,一旦產生以上症狀後,平均存活分別為五年、三年及二年,病情嚴重主動脈狹窄會有猝死風險。心臟超音波為最重要診斷工具,心臟超音波還會發現左心室肥厚,若是左心室開始擴大,通常代表心肌無法代償。

心導管檢查直接測量左心室及主動脈根部的壓力,透過左心室及主動脈瓣膜的壓力差,可以反應主動瓣膜狹窄嚴重程度,還可同時檢測是否合併冠狀動脈疾病。電腦斷層攝影能夠量測瓣膜鈣化指數、主動脈根大小、冠狀動脈開口高度,有無合併冠狀動脈狹窄。

值得一提的是,無症狀主動瓣膜狹窄若在運動功能測試,若是出現症狀或血壓下降情形則為介入性治療的適應症。

💪🏻2024健康生活大調查~填問卷抽萬元健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