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讓你胃食道逆流,喝「這杯茶」竟能幫助緩解!中醫師公開食譜,還能止咳、防感冒

慢性食道逆流炎

症狀
胃部內容物反流回食道、容易心口灼熱、胸悶、打嗝、口腔酸苦味、吞嚥困難等。歸納有以下明顯情形:

• 下食道括約肌異常
• 胃排空障礙
• 橫膈膜疝氣

莊醫師的話
胃食道逆流症,就是俗稱的「火燒心」,發作起來可長達幾個小時,非常難受,會有脹氣、打嗝、噁心等症狀,導致胃部內容物反流回食道,通常吃帶有酸性的物質,會容易造成心口灼熱、胸悶、打嗝、口腔酸苦味、吞嚥困難、早晨聲音沙啞、喉嚨疼痛、感覺有異物、咳嗽、容易喘氣等情形。

哪些人比較容易罹患胃食道逆流症?我做了一張表,請查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其中的族群,並留意自己是否有這些症狀,及時調整。

容易罹患胃食道逆流症的人

族群

說明

肥胖者

經常有腹壓偏高的現象,因而增加胃食道逆流發生率。

孕婦

懷孕期間會產生黃體素,這種荷爾蒙也會增高胃食道逆流風險。

時常抽菸的人

尼古丁容易增加胃酸分泌,而且影響下食道括約肌的運作。

緊張感覺有壓力的人

長時間處於緊張、焦慮等高壓力狀態,容易影響胃部正常生理運作。

油炸和刺激性食物的人

愛喝酒、喝咖啡、吃甜食、品嘗油炸或辛辣等食物,加上暴飲暴食容易增加胃部負擔,影響胃排空,使得胃部內容物更容易回流到食道。

張仲景的梔子豉湯,既不會催吐,也不會宣泄。它的療效和「黃連阿膠湯」一樣,都可以「清熱養陰,交通心腎」,差異性在於:梔子豉湯的養陰成效比黃連阿膠湯稍弱一些。

為何會如此?許多古代的醫者普遍認為,豆豉屬於容易發散風熱、湧吐膈熱的藥物,我們在《別錄》看見它可以治療「虛勞喘吸」;在《藥性論》看見它可以治療「熬末能止盜汗、除煩」,尤其「發散風熱」這個作用已經定於一尊。在張仲景的藥方中,梔子味苦性寒,泄熱除煩,降中有宣;而豆豉體輕氣寒,升散調中,宣中有降。兩種配方放在一起使用,產生的效果就是要發揮「清熱除煩」。

凡是發汗吐下後,餘熱鬱於胸膈,身熱懊憹(悶亂不寧),虛煩不得眠,胸部痞悶,按之軟而不痛,嘈雜似饑,但不想吃東西,有舌頭紅、舌苔微黃等症狀,都可治療。前面提到,我們看見歷代醫者對梔子豉湯的說明多半就兩種說法:一種認定為湧吐劑,另一種認定為清熱宣透劑。這兩種分歧的觀點主要在於對豆豉的功效認定上,不過還是有共識的,例如在「祛邪解煩」方面。豆豉特性甘涼,可以滋腎寧心,開胃消食。雖然它的滋陰效力不如地黃、麥冬,不過地黃、麥冬有呆滯礙胃的副作用。豆豉用在內熱尚盛,陰未虛者與梔子靈活搭配,令人拍案叫絕。倘若是外熱尚盛,微見陰虛者,豆豉和蔥白、銀翹等搭配合用,也是唱作俱佳。

站在科學的角度來看,豆豉富含脂肪、蛋白質和酶等,因此梔子豉湯一方面可以滋養,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消化,所以《千金方》說:「梔子豉湯能治少年房多短氣。」這就是指梔子豉湯專治陰虛內熱的病症。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經常運用梔子豉湯,整理出來都是在病人有汗、吐、下與瘥(病情好轉)後勞多時,出現虛實並見症狀才會用到。例如豆豉果是發散風熱的藥方,就不會用在兼有裡虛的症狀;若為催吐的藥方,更不能應用在兼有裡虛的病徵上。《傷寒論》第76 條非常清楚告訴我們,倘若病人有梔子豉湯的病症,而且同時出現嘔吐者,就要加生薑和胃止嘔。從這裡明顯看出,此藥方不是催吐劑了。

梔子豉湯裡的豆豉,原來是為了養陰解表,例如「九味羌活湯」採用生地,桂枝湯採用白芍那樣,都沒有幫助主藥發汗的功效,反而具有制約主藥發散太過的作用。對於這種相反相成的配方方式不必感到訝異,只要在古今醫書裡,我們都會頻繁看到,不是只有梔子豉湯裡的豆豉這樣搭配而已。你們會看到製作豆豉的人,即便有使用麻黃、蘇葉煎湯浸泡大豆,然後再以蒸熟發酵的方法,經過這樣的一蒸一酵,大豆表面的發散物質早已經沒有了,所以不必太擔心,同時也能體會到,老祖宗在烹煮食材或藥材時的絕頂聰慧。

藥方 梔子豉湯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心胸煩熱,悶亂不寧),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傷寒論》條文76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傷寒論》條文84

加減湯方
一、 梔子甘草豉湯方:梔子十四枚、甘草二兩、豆豉四合。共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二服。
二、 梔子生薑豉湯方:梔子十四枚、生薑五兩、豆豉四合。共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半升,去滓,分溫二服。

製法用量
梔子擘(手掰開)三兩(約十四枚)、香豉綿裹*四合。共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綿裹,將藥磨細用紗布裹起來。

主治
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眠,劇者反覆顛倒,心下懊憹(心胸煩熱,悶亂不寧),及大下之後身熱不退,心下結痛,或痰在膈中。所謂「膈」即橫膈膜,由此分胸腹腔,為心肺與胃腸的分界。中醫認為,膈可以遮膈胃腸消化飲食所產生的濁氣,不使濁氣上熏心肺。

調配料理 梔子茶

舒緩胃脹,解煩止咳

功效:可以解除煩躁,舒緩胃部脹氣,或出現打嗝、噁心,或吃酸性食物容易造成胸口灼熱、口腔產生酸苦味者,都可以飲用梔子茶來減低不適感。

1.清火解煩
2.止咳
3.溼熱黃疸
4.涼血
5.預防感冒

食材:梔子2 克、生薑1 克、甘草1 克、淡豆豉3 克、水500 毫升

做法
1.將500 毫升的水煮沸。
2.將梔子、生薑、甘草、豆豉放入煮沸的熱水裡。以小中火熬煮3 分鐘,會聞到一股淡淡的香味,即可關火盛杯飲用。
3.梔子茶也可用沖泡的方式。把梔子、生薑、甘草、淡豆豉放入壺內,再以沸水沖泡,時間可以自行調整。

TIPS:藥食有時候可以合一,所以梔子可以多加運用。我另外設計一道小品──梔子粥,它可以降火清熱。感覺很燥熱時,不妨煮來吃吃看。

功效:清熱瀉火。

食材:梔子5 克、豆豉5 克、生米50 克

做法
① 將梔子和豆豉碾成細末備用,同時用水煮生米為多汁的粥。
② 當湯粥快煮好時,把做法①的備用梔子和豆豉細末放入粥裡一起熬煮,稍煮3 ∼ 5 分鐘,即可享用。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更多良醫文章
從醫25年,處理千位心肌梗塞病人!第一名心臟內科醫師告誡:預防心肌梗塞,2種食物千萬別碰
為什麼有人「更年期」很明顯,有些人卻無感?婦產科醫師:關鍵差別在這兩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