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大農耕碳匯研究之前瞻成果獲國際學術期刊肯定

【記者 吳瑞興/嘉義市 報導】嘉義大學農藝學系、園藝學系、科技管理學系、農場管理進修學士學位學程及農業推廣中心等多位教授組成農耕碳匯技術研究團隊,自 111年起連續三年獲得農業部農糧署多項農地土壤增匯技術研發補助計畫,目前已在雜糧(甘藷、落花生、胡麻)之有機栽培、農地最少耕犁管理、水稻節水減排措施及農作生產碳足跡盤查(產品類別規範PCR)等各項農業淨零目標,陸續達成豐碩的研發成果,並將初期研發成果彙整發表,未來可提供國家清冊報告引用之臺灣本土碳排係數與碳匯模式參數。

農業部農糧署111年底起逐年投入數千萬元研發經費補助各大專院校發展農耕碳匯技術,以達成2040臺灣農業淨零目標,創新研發可減碳排並增加土壤碳匯(黃碳)之農耕技術及管理措施。嘉大位於臺灣農業重鎮的雲嘉南地區,多年來培育無數農業專才投入農作產銷履歷、有機農業(友善環境耕作)和智慧農業(數位轉型)等重要農業永續發展之前瞻工作,基於既有農業研究、創新發展和在地推廣成果,嘉大教師團隊更是義不容辭。

研究團隊主持人之ㄧ嘉大農場管理進修學士學位學程主任侯金日表示,該農耕碳匯技術團隊與中興大學農藝學系莊愷瑋教授合作,以使用農地類型關係的綜合模型中之土壤容重和有機碳間之關係來預測特定地點碳儲量,目的需要考慮土地利用類型的特定地點建模來評估不同方法的有效性土壤有機碳(OC)固存之農業實務,建立不同農地的綜合模型適合容重 (Bd) 和土壤有機碳之間關係的類型用於評估土壤固碳。該項研究以臺灣西南地區六個農地類型所種植之農作物種萵苣、桔梗、鳳梨、雜糧、茶葉及咖啡作為研究作物,經由導入土壤總體密度和有機碳關聯性之耕地總合模式,未來將可調整適用於對不同作物類別產區,進行土壤碳庫場域專一性之推估。

目前團隊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發表可適用於評估臺灣不同作物農地土壤碳庫的計算式(https://doi.org/10.1007/s11368-024-03829-3),將可作為農業部未來推動淨零碳封存,以及如何降低碳足跡作有利之判斷依據。

圖:嘉義大學農耕碳匯研究之前瞻成果獲國際學術期刊肯定,為臺灣農耕碳匯技術奠定根基,未來可提供國家清冊報告引用之臺灣本土碳排係數與碳匯模式參數。(照片嘉義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