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邑改建農兵橋 更名有異見

橋齡半世紀的農兵橋,獲嘉邑行善團出資千萬改建。(許家寧攝)

中國時報【許家寧╱花蓮報導】 花蓮老舊橋樑「農兵橋」橋齡逾半世紀,多年前遭強震震損,遲遲未有經費修建,日前獲得嘉邑行善團出資4500萬元改建,但日後橋名將循該團命名方式,更名為「仁兵橋」,卻引發地方熱議,憂花蓮人的記憶地名將消失,質疑「出錢者命名」作法,將衝擊地方的歷史文化。 橫跨美崙溪的農兵橋,早年由熱心民眾捐地、捐錢興建。去年底縣府發現農兵橋面下陷,橋身也多處裂縫,恐有安全疑慮。 嘉邑行善團出資改建農兵橋,預期工期1年,橋面從6.5公尺拓寬為10公尺;行善團理事長蔡萬華獲花蓮市長魏嘉賢、里長等人同意,完工後將依該團的「橋名排序」力更名為「仁兵橋」。 不過地方耆老得知後直呼「萬萬不可!」東華大學台文系副教授潘繼道認為,「農兵庄」(今國強里一帶),為清代漢人早期屯墾開發的區域,也是1878年原漢衝突「加禮宛事件」的歷史場景,具有豐富歷史文化記憶,不宜輕率改名。加禮宛戰役中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埋石締盟,共禦外侮,驚動清軍動員兵力進駐農兵與十六股庄(今豐川),與原住民聯軍血戰四日,族人戰死200多人。他建議保留原橋名,在橋的另一端加註出資改建的團體、人名以及改建日期以資紀念,是比較適合的方法。 「市民安全為首要」,魏嘉賢指出,已多次呼籲相關單位應盡速辦理農兵橋拓寬、整建,他也尊重歷史沿革,未來橋樑景觀將會增設立牌,內載該橋歷史沿革、故事,橋樑周邊並設計具有撒奇萊雅族的相關意象,重新賦予這座橋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