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淋巴癌,身體6大警訊不知不可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淋巴癌屬惡性腫瘤,發生與死亡率在台灣有逐年增長趨勢。醫師指出,早期發現與治療是抗癌成功的重要關鍵,民眾除應減少致癌危險因子,包括:放射物質及細菌、病毒感染外,同時應提高警覺,注意身體6大警訊,遏止癌魔上身。

許雅婷醫師(如圖)強調,早期發現與治療是抗癌成功的重要關鍵。(圖片提供/成大醫院)
許雅婷醫師(如圖)強調,早期發現與治療是抗癌成功的重要關鍵。(圖片提供/成大醫院)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新增3,000個淋巴癌患者,男性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有8人,女性為每10萬人有6人,整體來說,男略多於女,而50至60歲為好發年齡。

淋巴癌好發中年族群

台南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許雅婷醫師,曾在門診中收治1名57歲的陳姓男子,主述曾經連續2個月,感覺頸部及鼠蹊部有逐漸腫大的腫塊,同時有發燒、體重下降及腹部脹痛的症狀。

經頸部淋巴結切片檢查,確診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腫瘤並侵犯了肝臟及脾臟。所幸,病人接受了化學和標靶治療後,疾病達到完全緩解,並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目前在門診持續追蹤,淋巴癌達到緩解已有1年。

不明原因的發燒,體溫約在38℃至39℃、反覆發作,是淋巴癌警訊之一。
不明原因的發燒,體溫約在38℃至39℃、反覆發作,是淋巴癌警訊之一。

淋巴癌為惡性腫瘤 原因尚不明

許雅婷醫師指出,淋巴癌為淋巴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惡性腫瘤,確切原因尚未完全明朗,但有研究顯示,暴露在有機化學物質及放射線中,或被某些細菌(如幽門桿菌)和病毒感染(如C型肝炎、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皆有較高罹癌風險。

罹患淋巴癌常見的症狀,包括:頸部、腋下或鼠蹊部觸摸到持續腫大的淋巴結、不明原因的發燒、體重減輕及夜間盜汗。此外,淋巴癌也有可能侵犯身體其他部位,包括肝臟、脾臟、腸胃道、骨髓及中樞神經等。

找淋巴癌癌蹤:身體6大警訊

1.發燒:不明原因的發燒,體溫約在38℃至39℃、反覆發作、沒有確切的感染源。

2.淋巴腫大:頸部、腋下或鼠蹊部等處的淋巴結不明原因腫大,但沒有感染發炎症狀。

3.皮膚癢:癌細胞會釋放細胞間質,造成皮膚「癢」或紅斑。

4.盜汗:夜間尤其明顯。

5.咳嗽:因淋巴腫瘤壓迫縱膈腔造成咳嗽,持續2週以上應小心。

6.體重減輕:6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10%。例如50公斤在半年內變成45公斤以下(需排除刻意減重造成)。

一般來說,罹患淋巴癌的存活率可達5至6成,病情若穩定,治癒機會相對提高。
一般來說,罹患淋巴癌的存活率可達5至6成,病情若穩定,治癒機會相對提高。

淋巴癌切片檢查 治療有差異

治療上,淋巴癌的診斷需要做切片檢查,並參考臨床表現、病理特徵及特殊免疫染色的結果,才能做確實的診斷及治療。因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分類,淋巴癌可分為數十種,每一種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方式都有所差異。

淋巴癌雖然有數十種分類,但約略依照其臨床病程,可分為低惡性度(和緩性)及高惡性度(侵襲性)兩種。一般而言,低惡性度淋巴癌生長速度較慢、病程和緩,可考慮放射線或低強度的化學治療,或甚至小心觀察直至腫瘤產生症狀再開始治療。

但高惡性度淋巴癌因腫瘤生長速度很快,必須使用較強的化學治療,依照不同腫瘤特性,可以合併單株抗體或放射線治療。對於高復發風險的病患,更可考慮加上自體或異體幹細胞移植作為鞏固治療,以降低復發率。

淋巴癌存活率 可達5至6成

一般來說,罹患淋巴癌的存活率可達5至6成,治療的首3年可能復發,但若經過3年後,疾病仍穩定的話,則有機會治癒。若對化療和標靶藥物反應不佳者,可能發病後1至2個月就會死亡。

醫師提醒,淋巴癌雖屬惡性腫瘤,但仍有不少病患對治療反應很好,有機會痊癒,如果能早期診斷,治療的效果更好。所以若有類似症狀,應諮詢血液腫瘤科醫師,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