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六認識四川 實踐生態循環農業

旺報【記者李怡芸╱雲林古坑報導】 認識四川的第一步,四川副省長堯斯丹以「四五六」來介紹,即「人口全國排名第四;面績排名第五、GDP排第六。」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在本屆兩岸(四川)農業合作論壇上,也分享了四川對生態循環產業的實踐。 四川農業大學黨委書記莊天慧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農林漁牧綜合經營的農耕文化,商朝甲骨文就有「施用農家肥養地」的記載,西晉時期就有書籍記載了栽種綠肥,而今日面對世界人口高速增長、經濟快速發展之際,中國用世界10%的耕地和6%左右的淡水資源,養活世界20%的人口,亦是可觀的成績。 莊天慧介紹,四川在實踐生態循環農業之路上,已形成「成都平原」、「川南地區」、「川東北地區」等五大經濟區的產業布局,建成一批農產品安全示範區和生態原產地保護示範區,另一方面積極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乃至返鄉民工、大學畢業生從事農業生產。在農業結合現代科技上,已有「豬抗病營養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在國際上首先提出抗病營養概念,以營養技術改善豬抗病能力,減少抗生素等藥物使用,也減少了環境汙染。 成都尚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龍淼也分享指出,為了改變傳統由供需關係決定的農業定價制度,如今在四川已推動聚合農業垂直產業綜合平台,以建立讓消費者信任的農產品質;又打造在文化上被認同的社區消費場景,以建構讓消費者喜愛的品牌,藉此突破傳統機制而讓品質與品牌得以被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