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文化論壇暨第四屆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研討會 在京舉行

四海文化論壇暨第四屆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研討會現場。
四海文化論壇暨第四屆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研討會現場。

▲四海文化論壇暨第四屆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研討會現場。

紀念孔子誕辰二五七四年的禮樂祭孔典禮活動結束,在北京四海孔子書院論語堂,兩岸師友共聚一堂,舉行四海文化論壇暨第四屆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研討會。本屆論壇和研討會分為北京和高雄兩個會場,採取現場出席和網路視訊出席相結合的方式,圍繞「兩岸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兩岸文化認同與社會融合」主題開展座談。其中以臺灣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忠山為團長的中華傳統文化參訪團從臺灣抵達北京會場,與北京嘉賓進行深度交流。

北京大學哲學與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博導高宏存、臺灣著名學者、元亨書院院長林安梧、臺灣三一寰宇文化協會執行長楊慶亮、臺灣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忠山、北京市臺辦主任霍光峰、海淀區委常委、海淀地區海外聯誼會會長牟曉春、國臺辦人事局原局長王育文、中華文化學院《中華文化》輯刊執行主編王傑、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北京外國語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書記薛維華、人民政協報兩岸專版主編高揚、中華中山博愛聯合會創會理事長林金鑾、中華孔孟協會理事長林文傑、臺灣遠景基金會副執行長孫揚明、中華兩岸交流合作促進會理事長韋大中、中華文化學院中國傳統文化教研室主任李勇剛、臺北大學教授賴賢宗等來自海峽兩岸的一百多位專家學者、基層代表與臺青代表等嘉賓圍繞研討會主題進行發言、探討。研討會結束,與會嘉賓參觀了籌備中的臺灣歷史文化博物館,並舉行短暫的交流互動。

霍光峰在研討活動致詞中指出:中華民族形象和地位的顯著提昇,我們的民族自豪感顯著增強,歸根到底在於中華文化的哺育滋養。並當場宣布,北京市臺辦將四海孔子書院設立為市級對臺交流基地,並鼓勵書院的兩岸文教交流工作再接再厲。

牟曉春在致詞中表示,兩岸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討活動,吸引兩岸眾多專家學者、青年學子積極參與其中,成為兩岸同胞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有的寶貴財富和精神家園,兩岸同胞攜手弘揚中華文化,在中華文化的滋養下,不忘炎黃子孫初心,共同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樓宇烈視訊致詞表示,孔子是中國士大夫或者說讀書人的聖人,也是中國文化的支柱之一,舉行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研討活動,兩岸同胞進行深度交流,在中華文化中尋找心靈契合,共建文化的主體意識,很有意義。

林安梧視訊表示,中國度過了這一百多年來的艱難,慢慢地成為大國強國,舉足輕重。文化對於中華民族來講是人文化成。天文、地文、人文,天地人三才。我們必須回到我們三才的傳統,我們的經典文明的傳統里,好好地在這裡真正地深耕,易耨、發榮、滋長。我相信,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好好發展出來,參與到這個世界,有更多的交談跟對話,對這個世界,一定會起著非常良性的、正能量的作用。

林忠山在致詞中表示,中華文化是我們的瑰寶,自己從小接受中華文化教育,心裡流淌中華文化的血脈,再次復興中華文化,多了一份責任與使命。中華文化更加包容,四海一家,天下為公,一帶一路,敦親睦鄰。大陸僅僅用了三十年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他相信,再過二十年,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一定能創造出中華盛世。

高宏存在發言中指出,在傳承中華文化的事業上,兩岸存在三個差別:第一、兩岸弘揚中華文化存在時位差。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臺灣復興中華文化啟動的比較早。最近十幾年來,大陸也開始回歸文化主體。從國家戰略角度來看,十多年的時位差到現在,幾乎不存在了,兩岸開始文化匯合。第二、從傳承生態上,文化自信,不是口號,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近百年來,我們的傳承生態最好的時期,是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最近二十年,形成了整個的中華文化復興體系,中華民族以中華文化作為文化主體逐漸回歸本源。我們已經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精華是中國發展的根本的支撐力量和價值選擇。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和源頭,要成為國家治理的價值依託,要讓中華文化實實在在推動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第三、如何更好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除了文化產業的實踐,在四海孔子書院,我們則看到,弘揚文化成於教育。如今,大陸和臺灣的風向變化了,書院可以實實在在做更多的身體力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影響。逝者如斯,任重道遠。知而不行,非為知,我們要理性、生活、信仰相統一,兩岸共同努力,一定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楊慶亮講到,任何文化都有兩個特色:第一、文化必有其本源,本源不暢通,就會堵塞。第二、文化要有光明,沒有光明,必然衰退。文化的本源和光明,還必須自自然然。

王傑說:從理論上思考,兩岸交流要能夠回到文化的本源上去。我們兩岸講文化,往往意思不一樣,概念有差別,對文化的含義表述不一樣。我們需要認識到,文化就是生活方式,不妨從這個角度展開交流。文化有三個方面:器物、制度、價值觀。從這些角度交流,可能會更流暢。我們還要關注現實的文化生活。中華文化是多元的,臺灣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四十年來的交流,我們更多是跨文化的交流,從各省的獨特性去交流的,說的都是不同,這個思維要有所改變。兩岸文化都斷裂過,都復興過,有衝突,有融合。如今我們講四海一心,講兩岸同胞。這個「同胞」一詞的背後是文化。今天兩岸同胞一起祭祀孔子,坐在一起交流,我們需要真正的去促進兩岸文化的融合,讓我們真正成為文化上的同胞。

孫揚明表示,中華文化對他而言,是內聖而外王。近代以來的中國幾乎沒有了主體思想,西方思想充斥中華。七十年代,臺灣開始推動法治社會。重視外在的制度建設,而忽略人的修養。孔子說,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一個沒有修養的人很容易破壞一個完美的制度。所以我們必須要不斷的反求諸己,做到「存天理,去人慾」,回過頭去做內聖的功夫。一個制度最終還是要靠人去運作。內聖而後外王,致良知,才能真正達到制度的推進。

王名指出,他這些年一直在做兩岸文化探源的田野研究,尤其是世家大族的家學在文化傳承方面的作用。比如范仲淹,用自己的財富創辦了書院,之後的一千多年,後繼者依次為教育基地培養了四十多位狀元。這是家族傳承最成功的案例。臺灣的大家族很多,因為臺灣沒有發生過大的社會斷裂。世家大族如今在臺灣社會起到什麼作用?很想再去臺灣,做實地考察。

韋大中指出,文化自信,自信從哪裡來?文化很簡單,做人很困難。有些人文化很多,道德很糟糕。講文化應該是從最基礎的修身為人做起。我們的文化自信一定要從根源做起,尤其是要扎根於家庭教育。平時的接人待物、洒掃庭除,到生活藝術文化。大中國裡面,不管是臺灣還是大陸,還是海外華僑,一定要從家庭教育入手,從培養德行開始。我們要有一個溫文爾雅的人文素養,這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李勇剛表示,兩岸交流可以有很多層面,如文化、教育、經濟等等。習近平的曲阜之行,與鄧小平的南巡,具有同樣的歷史意義。一個是經濟,一個是文化。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就是包容,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必然要中國化。即馬克思主義除了要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還要與中華文化相結合。後者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解放信仰缺失之後的問題。我們說中華文化的幾個特性,文化的連續性和創新性,其實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統一性和包容性則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華文化的和平性,就是「成己達人」之道。我們的目標是建設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從天行健到地勢坤,最後守正創新,也就是生生之謂易。

林文傑指出,我們今天講的是文化,在祭孔典禮上我就看到對聯上寫著: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子祖述堯舜,堯舜其實是無為而治,他們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典範。他們的成就其實都是從小事做起。我們過多談政治,很難達到目標。要用文化來解決。孔子推崇王道文化,堯舜文化,最終會發現這些聖人是以身作則。所以孔子憲章文武,因為為政在人。明君、賢臣、良民,都是講求知行合一,良知良能的實踐者。作為中國人,就應該是一個中華文化的實踐者。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我們如果把身邊的事情都做不好,我們的文化就斷了。憲章文武,文王武王,相繼都在演繹孝悌之道。儒家文化講的就是孝悌之道,做人之本,這是人的根本,是地基。我們自己如果不盡孝道,我們還給別人講什麼?平時的接人待物、照顧父母,我們都做不到,我們教育別人,就是害人。在執行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挫折很多,那就要求內聖的功夫。如果我們自己回到中華文化的本質,我相信,兩岸的融合才會做得更好。

最後四海孔子書院院長馮哲為大會做了總結點評,他講到,兩岸同文同宗,歷史民族情感認同愈發顯得重要。惟有兩岸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共同傳播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繼承,我們才能看見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