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時代的命題 屏東縣立圖書館+台南市立圖書館
文.曾蘭淑 圖.林格立
被喻為設計出「神殿」級圖書館的美籍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I. Kahn)曾說:「書本提供的價值極為寶貴。若論誰有能提供此價值的殊榮?就非圖書館莫屬了!」
路易斯.康在1970年代設計的圖書館,成就一代經典,但在時代的變遷中,圖書館提供閱讀與藏書的功能不變,「公共性」卻有了極大的轉變,台灣這兩年新開館的屏東縣立圖書館與台南市立圖書館便回應了這個命題。
2021年重新開館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以下稱「屏東圖書館」),玻璃帷幕映照著館外綠意蔥蔥的樟樹林,由圖書館往外看,可見窗外的藍天綠意,因而贏得「森林圖書館」的美譽。
其實,這是一棟30多年歷史的老建築,前身為屏東縣立文化中心。改建前,屏東人得從大連路進去後,繞一大圈,頂著大太陽,穿過威武聳立的椰林大道,再經過水泥廣場,才來到很像巨大司令台的中正圖書館。
呼應世界之趨勢
這個曾是全國重要文化建設的建築,因空間不足、設備老舊,2018年啟動整建工程。
由於屏東縣不像六都享有豐沛的預算與文化資源,委託設計的建築師張瑪龍因此向縣長潘孟安建議,與其重新興建一座圖書館,不如以改建、增建的方式,既可節省經費,又可保留原來建築的特色與歷史意義,藉由時間的跨越進行文化的累積。
保留舊有的結構,再賦予新的生命,如此避免拆屋產生龐大的建築廢棄物,符合永續的概念,亦呼應近五年來普立茲克建築獎得獎的作品,不再以設計出創新炫目的地標為亮點,而是以回應氣候變遷、環境變化與人的需求為出發點。
實踐了永續建築(sustainable architecture)理念的屏東圖書館,創造出原建築與週遭環境的友善關係,亦在今(2022)年全球建築權威獎項Architizer A+Awards,得到改造建築類的人氣獎與圖書館類佳作的雙重肯定,讓台灣一個在地的圖書館被世界看見。
使用者介面之更新
為了回答「圖書館在21世紀數位時代的功能是什麼?」負責設計的陳玉霖建築師說:「我們的結論是,不僅圖書要與數位媒體競爭,現代的圖書館,還必須與美術館、博物館等其他的文化設施競爭。」
如何在此競爭中脫穎而出?張瑪龍陳玉霖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團隊運用「使用者介面更新」的概念,好像作業系統更新一樣,以適應當代的需求。
從舊建物長出來的新大廳,就是陳玉霖所說的新的「使用者介面」,這裡有咖啡館,有誠品書店,不時清空舉辦展覽與講座,讓不愛進圖書館的人也願意來。
這也是改造屏東圖書館最令人驚豔的神來之筆,將舊有藏在樟樹林中的機車停車場改建成大廳,並將圖書館的大門轉了向,從南側改至西側,過去需要繞一大圈方能進去,如今是走一小段綠意互掩的林蔭路,感覺更親近、更友善。
其實,樟樹林一直在那裡。
陳玉霖說,樹都沒有動哦!透過增建的大廳,將立面的牆變透明,屋簷與樟樹相接。白天,玻璃帷幕牆映襯著樹林,產生綠意相疊的效果;晚上,屋內的燈光與書香穿透了透明玻璃,至屋外的夜色中,呈現建物內部與外部的對話,圖書館的可及性與親切感便建立起來。
「圖書館的公共性也由此而來,」陳玉霖強調,圖書館是民眾最熟悉的文化設施,也是最公共的公共建築。透過建築設計,讓民眾願意進來,而且符合各年齡層的喜好與需求。
圖書館公共性之演變
陳玉霖心目中的經典圖書館,是美籍建築師路易斯.康在1970年代為一所高中設計的Phillips Exeter Academy Library,這個由三個空心正方柱體組成的圖書館,呈現極致的對稱與幾何張力,營造出宛如「神殿」般的氛圍,讓讀者在館內不由自主產生敬畏與謙卑之心。
陳玉霖認為,隨著時代的變化,圖書館不能只是藏書、閱讀的地方,現今的圖書館要伸出雙手擁抱群眾,舉辦講座、展覽,提供各式學習的機會與空間。
那個時代象徵社會進步的文化中心,所代表的公共性是一群人做同一件事,例如一起聽音樂會、一起參加升旗典禮。「而我定義現代的公共性,是每一個人在同一個空間,做不一樣的事。」陳玉霖說。
從「大眾的集合」到「小眾的集合」,屏東圖書館的目標,是讓小眾可以在圖書館找到自己的角落。
例如為了吸引青少年,三樓以漫畫、影音藏書為主,還有一處大階梯。此處的前身是整棟建築的核心,一處密不透風的夾層書庫。但設計團隊將夾層打掉,改成挑高二層樓的白色大階梯區,把書搬出去,把活動引進來。原先設計是因應辦活動時,大階梯區可以放映電影,舉辦講座。而今,青少年常在此反著坐,把階梯當桌子,寫作業、討論功課,自成一溫書的天地。
放大來看,圖書館也像一座都市,擁有豐富的區域,但設計團隊希望屏東圖書館不像是一座有效率的格子狀都市,而是像鹿港或台南市安平區的傳統街區,隨意在大街小巷走著,縱使迷了路,也可以找到主要的廟宇與地標。
因此設計團隊為屏東圖書館創造了兩個挑高的空間,讓空間的流動性充足。
「有點迷路是有趣的。」陳玉霖認為,縱使迷路,走一走,馬上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縱使憑感覺逛,很容易了解出口、廁所與主要的區域,這也是公共建築設計的目標。
感受閱讀空間之氛圍
屏東圖書館的大廳,主色調是黑色,柱子與牆面不是呆板的垂直線條,而是V型的柱子與天花板交錯而成的三角形與平行四邊行。天窗、窗孔、夾層與懸吊的大燈籠,隨處可見三角形的元素,這是建築師從排灣族玄黑色石板屋的紋飾借景,轉化為現代隱喻的圖騰。
說到石板屋,屏東圖書館真的有一座如假包換的排灣族石板屋,由於年久失修,過去放在四樓,是一座陰暗沒有人敢走近的暗室。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圖書資訊科科員林怡如說,石板屋是串連三樓至四樓必經的動線,館方佈置了月桃葉、小米以及燈飾,成為原住民書籍區,還常常有學生坐在石板屋的椅子或地上複習功課。
什麼樣的空間適合讀紙本的書,也是設計現代讀書館的重點之一。「我們的答案是,可以讓你分心的地方。」這個聽來似是而非的答案,陳玉霖解釋,若要專心讀書去K書中心就好了。「我們認真的想過,最適合讀小說的地方,就是可以胡思亂想的地方。」喝著咖啡,從書中小說的場景,想想自己,看看窗外的綠意。
文化地標:台南市立圖書館
如果想要就著圖書館內的一扇窗,看看書,發發呆,有著各式各樣的靠背椅、沙發與靠窗閱讀桌的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也是一個好所在。
有著103年歷史的台南市立圖書館,由於過於老舊,在前市長賴清德任內,以18億元預算編列興建新館,2017年開工,2021年1月開館。由荷蘭Mecanoo 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主要設計,張瑪龍陳玉霖建築師事務所負責細部設計。
原本擔心荷蘭人習慣設計寒帶喜歡吸收陽光的建築,與南台灣防曬的觀念相反,但陳玉霖透露,競標前,雙方各自畫的草圖,竟不約而同地採取層層退縮的立面設計,用最簡單的方式回應在地的氣候。縱使每一層樓使用大片玻璃,達到最高的透明度,卻有遮蔭避雨的效果。
整棟建築的意象取材自台南老屋花窗紋飾,建築外觀鋁製的欄柵,既有遮蔭的效果,隨著時間推移,讓灑進館內的光影富有變化;連顏色的運用都有將台南市的落塵量考慮進去。
亦操刀設計荷蘭Delft 理工大學圖書館與英國最大的公共圖書館伯明罕圖書館的Mecanoo 建築師事務所,擅於分區使用設計,用理性的考量去分析圖書館的內部空間與使用行為,穿透的空間,讓藏書書架一目了然;身在此開放的空間中,即能感受靜謐卻自由的氣氛。
陳玉霖說,剛好合作設計的兩家建築師,都崇尚建築學中「自由計畫」的價值。他解釋:「我們想像圖書館是一個容器,可以放書、放活動。」由於基地方正,每一層就像是一個平台,用家具定義每一個空間、每一個人的位子。只要變動家具,就可以改變這個空間的功能,這樣的彈性,讓圖書館可以因應時代變遷的需要。
陳玉霖認為,台灣整體社會是有深度的社會,民眾開始發現,好的建築氣質與內在更重要,不用爭奇鬥豔,也可以成為文化的地標。
開放、彈性、透明的公共性
由於一樓是民眾造訪頻率最高的樓層,Mecanoo 建築師事務所運用下凹的中庭與天井,讓一樓的陽光可以照進地下一樓,民眾可以輕易地下到這個鏤空的地下室,好似有二個低樓層,讓圖書館的功能可以做更好的發揮。
一樓挑高三樓的天井,展示著英國藝術家Paul Cocksedge創作的「陣風」(Gust of Wind),半空中自由紛飛的白紙,代表了圖書館的本質,傳達了思想的自由,以及紙本閱讀的快樂。
為了拓展民眾閱讀的廣度,館方運用各式的書展、主題策展,將圖書資料立體化。特有的日文舊籍區,1萬6,000件日治時期的舊籍,不僅做了充氮氣防蟲處理,亦數位化,是想作日治時期研究的寶庫。
因應台南圖書館館內空間運用的彈性,一樓大廳假日時,變身為弦樂與舞團的演藝場所;三樓有烏邦圖獨立書店進駐,讓民眾感受圖書館還有百貨公司的氛圍。從事圖書館工作30多年台南圖書館館長洪玉貞認為,圖書館作為一個有機體,從過去以「書」為主,轉變為以「人」為主。
手作教室、創客空間與烹飪教室,提供民眾更多學習的機會;四樓運用科技互動展示的台南名人堂,可以好好認識台南的故事與歷史。
圖書館作為承載知識的寶地,就如洪玉貞所說,圖書館的公共性從以往市民的閱讀空間,轉變為學習交流的空間。公共圖書館亦是落實知識平權之處。圖書館「不只」是圖書館,這是圖書館回應時代叩問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