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場真失火或人為蓄意? NGO數據比對追真相
近幾年台灣資源回收場傳出失火事件愈趨頻繁,民間非政府組織團體(NGO)「看守台灣協會」,從2009年的保特瓶收購價格以及失火新聞件數比對追蹤,發現回收市場行情愈低,回收場失火頻率愈高,兩者呈現負相關。「看守台灣協會」也呼籲行政院高層,應正視國內廢棄物管理仍有許多層面需改革,且環保單位量能不足的問題,提供更充分的人力和預算。#請聽記者陳林幸虹報導#
「看守台灣協會」以塑膠回收物中較有價值的廢寶特瓶作為指標,並在苗栗縣環保局網站蒐集從2009年3月至今,當地小回收商每月平均的廢寶特瓶收購價,以及回收場失火的新聞進一步比對,發現從2014年下半年國際原油價格重跌,廢寶特瓶收購價格也隨之大跌後,當年就有5次回收場失火新聞,但之前卻只有在2013年發生過失火事件。
至於從2015年開始,廢寶特瓶收購價首度跌破每公斤10元之後,當年回收場就發生10次失火事件,隔年也有6次,2017年12次,2018年14次,今年到5月底,就已經有10次,失火事件愈來愈頻繁。「看守台灣協會」指出,回收市場行情愈低,回收場失火頻率就愈高,目前國內廢寶特瓶收購價仍呈現低迷狀態,不超過每公斤5元,他們質疑,這些資源回收場根本就是藉由「假失火」,非法處理廢棄物,但火場鑑定卻難以判斷是人為或是意外。「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說:『(原音)我覺得很難。非常難。因為失火當時,沒有監視錄影器,到底是否有人縱火,或是自燃,這很難判斷,或許請員工丟個香菸,就會著火了。像是彰化那一場是星期日,他們就宣稱沒有人在那邊,所以要消防隊員判斷,很難判斷,但一造成火災,就會發生嚴重的空氣污染。』
「看守台灣協會」指出,這些回收場的失火事件,往往都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以今年3月至5月在台南新化、彰化線西、台中后里的3場資源回收場或是廢棄物處理場所大火為例,火災延燒10多個小時以上,但只有台中遭地方主管機關以違反空污法第32條處最高罰則新台幣500萬,其他兩個案子,都只輕罰10萬,只因為檢測不到污染物,但現場已是黑煙漫天,鄰近居民更是怨聲載道。他們呼籲行政院高層應正視國內廢棄物管理仍有許多層面需改革,且環保單位量能不足的問題,提供更充分的人力和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