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基隆 歷經爭奪 軍港防衛

記者范瑜/專題報導

基隆位於臺灣東北端,昔日稱為「雞籠」。自古就是一個易受盜匪及外國勢力介入的港口,當其地位日漸提升時,清朝及日據時期均進行興建防衛基隆港要塞工事,包含增建砲臺、水雷局及派遣駐軍等,形成基隆要塞完整的防禦火網。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基隆終回歸我國懷抱。

回顧西元1626年,西班牙海軍艦隊沿臺灣東岸北上,建造聖薩爾瓦多城,並以此地做為與明朝及日本的貿易根據地。1858年,清軍敗於英法聯軍,依中英法天津條約開放諸多港口,其中,基隆於1863年開放;海運開放後,西方各國商船、軍艦停泊臺灣各港口,一時之間成為西方列強一個新興貿易的重要據點。

1885年,劉銘傳就任臺灣巡撫後,聘請外國工程師進行港灣測量及設計,包含濬深內港深度、填埋新生地、建設運河及倉庫等港埠設施。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臺澎割讓給日本,日軍成立臨時基隆堡壘團守備要塞砲兵隊以為固守。1896年7月23日,更名為基隆要塞砲兵大隊,次年成立基隆要塞區;1900年3月,日軍開始大量興建防衛基隆港要塞之砲臺工事;1901年11月,白米甕砲臺、槓仔寮砲臺、社寮島砲臺等陸續興築,並修繕清朝時期建構的基隆砲臺群,形成基隆要塞完整的防禦火網。

日據時期 成立要塞司令部

1903年5月1日,基隆要塞司令部成立,其為基隆最高軍事單位;至二戰爆發前,基隆要塞僅加強守備兵力與防空設施,部分火砲移運至高雄左營及澎湖等處,後於民國32年因南洋戰事吃緊,才開始積極加強要塞火力。

34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我海軍總司令部於基隆設海軍辦事處,並於10月23日開始接收基隆防備隊等單位。此後,政府建立基隆港務局,並整修二戰期間遭炸毀的碼頭、船塢、倉庫、防波堤等設施,基隆在歷經日本50年的占據後,重歸我國治理。

37年5月1日,「海軍第3軍區司令部」由原設左營「海軍第3基地司令部」改組而成;38年5月遷駐基隆,為基隆地區最高海軍單位。原址之「基隆巡防處」移駐花蓮,改稱「花蓮巡防處」,並於淡水、安平、海口灣及鹿港(後改為臺中)等地區分設巡防處。39年4月,為加強臺灣東部防務,成立蘇澳、新港(臺東成功)2巡防處,完成環島防線。

民國48年 第3軍區兼負基隆港守備

48年4月奉國防部指示,「基隆、高雄2港守備分由海軍第3、第1軍區負責」;同年5月,陸軍核定3軍區番號為「基隆港守備區指揮部」;同年8月,第3軍區正式兼負基隆港守備任務,成為基隆地區三軍之最高軍事指揮機構,負責轄區內海軍陸上單位之軍事指揮、海軍後勤單位之協調管制、轄區近海之海上警備及港口防禦作戰,與負責基隆守備地區之地面防衛作戰。

60年9月成立蘇澳巡防處;同年新建5吋砲裝填教室1棟,並於基隆桶盤嶼興建信號臺,以及擴建防空洞戰情中心。63年11月,「蘇澳基地指揮部」及「蘇澳港灣工程處」併編「海軍蘇澳基地工程處」,隸屬海軍總部;64年執行龍淵計畫,完成北方澳遷村事宜,2月淡水基地指揮部撤銷,並配合港口管制所作業,遷至基隆桶盤嶼信號臺。

66年5月執行「西湖操演」,驗證無海空優勢掩護下,利用夜間實施外島滲透運輸作業。67年9月,「海軍蘇澳基地指揮部」改隸軍區,裁撤「海軍蘇澳基地工程處」。68年9月,中正基地指揮部改隸屬總部。72年7月完成艦隊海漂庫房,用於海漂心戰品存放。79年7月至82年1月,海上巡邏大隊配屬軍區,以遂行近海偵巡、聯合緝私與護漁任務。

80年2月開始配合警總執行「龍洞專案」,每日派遣巡防艦、巡邏艇於龍洞灣至彭佳嶼附近海域實施近海偵巡與聯合緝私。82年1月,海上巡邏大隊解除配屬,指揮權移交131艦隊272戰隊。88年7月1日配合國軍「精實案」政策,軍區與第3造船廠併編為「海軍基隆後勤支援指揮部」,第3軍區司令部功成身退。

基隆要塞司令部外觀風格典雅,整體立面無太多裝飾及彎曲線條,卻又不失軍事機關的嚴謹氣氛。(海軍司令部提供)

白米甕砲臺為清朝時期建構的基隆砲臺群之一,形成基隆要塞完整的防禦火網。(海軍司令部提供)

基隆要塞司令部,為日據時期基隆地區最高軍事單位。(海軍司令部提供)

第3軍區執行心戰海漂作業,以杯、桶、瓶方式裝帶傳單等物品,放送到對岸沿海地帶。(海軍司令部提供)

第3軍區執行心戰海漂作業,以杯、桶、瓶方式裝帶傳單等物品,放送到對岸沿海地帶。(海軍司令部提供)

海軍131艦隊成立於民國34年4月,原番號為海防第2艦隊。(海軍司令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