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陸美貿易戰 回台投資非唯一解方

中國時報【黃有容╱台北報導】

陸美貿易戰不見結束徵兆,學者專家皆認為會是長期戰,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示警,貿易戰最痛的將是台灣,更呼籲政府不要「在政治上喇低賽」,不但無助於台商發展,只會讓民眾忍無可忍;「回台投資」更不該是政府認為的唯一解方,現況只有大企業才有能力回台,中小企業持續無解。

大陸挺得住 痛的是台灣

長風文教基金會昨日舉辦陸美貿易戰講座,邀請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杜紫軍以「大陸經濟發展前景」為題對談。兩人都提到,貿易戰現階段最大的影響,就是離「結局」遙遙無期、也無法預測發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杜紫軍表示,大陸經濟成長將因此下滑,但是「大陸挺得住,真正痛的是台灣」。他指出,除部分高科技業可能獲得轉單,或可能成為美國未來新策略夥伴外,大部分台商會受到大陸輸美產品競爭力下降的負面衝擊。在2016年陸對美出口企業百強中,台商約占4成,前10名中,台商就有鴻海、廣達、華碩、仁寶等共8家業者,主要外銷廠商的獲利減少,勢必拖累台灣經濟,在台內需型的中小企業和服務業也將遭殃。

中小企業台商 無力返台

「政府要承認不是『回台投資』一個解方就能解決問題」,杜紫軍將台商比喻成大象,還是小象時養牠,野放到外面去長大,成為大象後再要牠回家「就會把房子沖垮」,大陸台商擁有2000億美元出口美國的產能,根本塞不進產能僅370億元、五缺問題未解、沒有FTA的台灣。

台灣政府該怎麼因應?杜紫軍直言,「最下策就是繼續在政治上LDS(喇低賽),直到人民忍無可忍,唾棄政府」!他認為,上上策應是「兩岸合作到第三地開發新生產基地」,聯手將輸美供應鏈外移;中策則可以整合台灣政府、工程業和金融業能量,協助中小型台商的輸美供應鏈轉移到第三地。

兩岸應合作 開發新基地

杜紫軍說,政府應誠實公布所有資訊,今年第一季外銷訂單已經下滑,GDP預測也下修,「一定要知道未來幾個月經濟是不會好的」;政府應面對現狀,謙虛與企業對談,提供企業需要的,如生產資源、過渡期融資等。

杜紫軍建議,台灣企業應該思考如何在兩個主要市場,或標準系統中,取得商機,避免因為選邊站而受傷害。台商持續投資大陸,應考慮把握大陸下一波擴大開放內需、服務業的機會。

更多財經相關新聞
蔡總統喊五千億 回台投資僅1137億
搭上逃命波了嗎? 5月房市買氣GG
外媒疑我洗產地 經濟部澄清
好羨慕! 3-4月發票18人中1000萬元
4公司違反重訊 證交所開罰

______________

有話想說?歡迎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