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研發可食用水球 科展奪冠

明正國中學生侯雅晴等人研發食用「水球」,盼能取代塑膠容器,為環保盡一分力。(林和生攝)

中國時報【林和生╱屏東報導】 一場路跑比賽要用掉多少塑膠水杯?這一幕看在明正國中學生眼裡瞬間成了科展題目,學生花了2年時間,以天然褐藻及氯化鈣製成袋狀雙層凝膠化合物,成了可隨身攜帶且能食用的「水球」,獲得評審青睞,拿下屏東縣國中小學科展冠軍,也代表屏縣進軍全國賽。 明正國中學生侯雅晴指出,為了塑膠杯的問題上網查了一下,驚訝發現目前全球每分鐘售出超過100萬個保特瓶,2016年共用4800億個寶特瓶,比10年前暴增3000億個,這些數值讓她開始擔心未來會變成「塑膠地球」。 於是與同學王子芸與吳珈彤合作,以「分子料理」的概念為靈感,將液體塑成球形的技術,利用課餘時間找尋資料,並實驗研發,找到以天然褐藻及氯化鈣為原料,做成可以食用且完全沒有汙染疑慮的「水球」。 找到替代容器,後續才是困難的開始,水球最佳的保存溫度為何?水球的膜可讓多大的分子通過?能忍受酸鹼的程度? 光解決問題就花了2年時間,才取得環保水球在酸或中性環境中,可以保存超過1天;在鹼中能保存半天的成果。 侯雅晴說,食用「水球」不僅能用在飲用水上,也可用在醫藥和食品上,將來對於生活的貢獻就不只是環保而已。 指導老師陳盈吉表示,實驗過程中金學生也把玻尿酸、膠原蛋白及花青素等原料加入,雖然沒有成功塑形成球,但在全國賽若能掌握比例,或許不久的將來,就能美容醫療上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