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40萬長新冠患者中...2.4萬有心血管風險》陳秀熙呼籲:應做長新冠監測

長新冠所產生的併發症,除了嚴重肺部疾病外,也會引起肺外致病疾病包括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圖片來源/ritomaru@photoAC)

國內新冠疫情趨緩,3月20日開始全面實施輕症免隔離,新冠肺炎也將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改為第4類。不過據推估,全球約有6,000萬長新冠(簡稱PCC)者,雖大部分是疲勞及肌肉疼痛等非致病症狀為主,但仍有一部分脆弱長新冠族群在一段時間(12個月)後會產生較嚴重併發症。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及研究團隊5日在直播中指出,長新冠所產生的併發症,除了嚴重肺部疾病外,也會引起肺外致病疾病包括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其中又以心血管疾病特別常見。「且根據過去經驗,在超額全死因死亡中,約有5%是因心血管所造成。」

陳秀熙強調探索PCC長期風險疾病的重要,「特別是在台灣去年5-6月份Omicron BA.2至今近乎12個月,對於PCC在Omicron BA.2感染後存活者可能產生心血管疾病,應進行早期發現篩檢監測,來預防PCC後長期心血管風險。」

(延伸閱讀:人物》「面對病人...最難的不是開藥而是說服」 名醫洪惠風用「國台語」讀懂病人心跳 )

國內40萬長新冠患者中,2.4萬有心血管風險

在全球DALYs(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失能調整生命年)疾病負擔中,心血管疾病占15%,而長新冠及染疫後存活患者,亦長期處於此疾病風險。目前COVID-19全球累積感染人數為7.6億,累積死亡人數為668萬,長新冠推估累積人數為6,200萬,其中原始株/Alpha占3,200萬、Delta占1,000萬、Omicron占2,000萬,並推估長新冠發生長期心血管風險人數分別為320萬、60萬及120萬。

台灣受長新冠影響族群,目前推估大都為Omicron患者,人數達到40萬人,其中發生長期心血管風險人數約為2.4萬。陳秀熙指出,COVID-19感染主要可分為3期,T1(臨床診斷)為快篩、RT-PCR檢測臨床診斷期、T2(急性期)為確診後1-2周急性期、T3為2-3個月後依舊有症狀的長新冠,其中一年內發生長期嚴重疾病族群受到重視,並推估此族群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約為10%。

陳秀熙表示,根據美國研究指出,未感染COVID-19與未施打疫苗感染存活一年者,其發生心血管風險相差0.4%,並指出完整接種疫苗能降低一年內心血管疾病風險43%,顯示疫苗對心血管疾病脆弱族群的重要性。

目前COVID-19全球累積感染人數為7.6億,累積死亡人數為668萬,長新冠推估累積人數為6,200萬,對於疾病負擔也是不小的數目。(圖片來源/新冠肺炎科學園地Youtube截圖)

長新冠者一年內心血管疾病風險約10%...應持續監測心腦血管

而近來陸續有流行病學研究針對染疫後長新冠(PCC)患者與未染疫者,比較其一年內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台北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教授嚴明芳指出,「Lee等人(Lee et al, 2023)收集了11個於2020/1-2022/7間的世代追蹤及病例對照研究進行統合分析,結果發現長新冠患者的發病風險的風險為對照組的2.57倍(95%信賴區間:1.74-3.80)。」

此外,在該研究所收錄的154,650位PCC患者於平均1.25年的追蹤時間內,有18,956名病患發生心血管疾病,由此推估PCC患者一年內心血管疾病風險約為10%。

另一個利用美國醫療保險資料(2020/4/1-2021/7/31)的病例對照研究,也比較PCC個案與非感染者一年內心肺相關疾病風險,嚴明芳表示,利用傾向分數(Propensity Score)配對確認兩組的可比較性之後,病例組含13,435例PCC個案、對照組含26,870位未染疫個案,結果發現PCC個案一年內心肺相關疾病風險顯著較高,最高為肺栓塞的3.64倍(95%信賴區間:3.23-3.92),其次為心律不整的2.35倍(95%信賴區間:2.26-2.45)及缺血性中風的2.17倍(95%信賴區間:1.98-2.52),其他如心衰竭、氣喘、COPD、冠心症及周邊血管疾病的風險亦會增加。

若針對住院病人,則肺栓塞的風險比更增加至6.23倍(95%信賴區間:5.36-7.15),其他心血管也有增加的風險比。「本研究的1年追蹤期間中有2.8% PCC及1.2%對照組個案死亡,顯示PCC可能會帶來每千人有16.4個超額死亡(DeVries et al, 2023)。」嚴明芳指出。

她也提到,由於COVID-19感染可能會對心血管或腦血管系統造成不可逆損害,「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功能下降,進而引發缺血性心臟病或缺血性中風,因此對於染病存活者也應持續監測長期不良事件之發生(Wang et al, 2022)。」

嚴明芳指出,長新冠患者一年內心血管疾病風險約為10%。(圖片來源/新冠肺炎科學園地Youtube截圖)

長新冠誘發心血管疾病還可能導致免疫失調

關於PCC長期心血管風險病理機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醫學科主任賴昭智提到,「當病毒殘留於體內,易造成器官受損及免疫系統異常,各個器官有不同症狀,若長新冠影響心臟,可能導致心肌炎、心血管阻塞等,其餘受影響的器官包括胰臟、腎臟、肝臟等。」

他進一步指出,長新冠誘發心血管疾病可能導致免疫失調、微生態失調、自體免疫和促發免疫受影響、血栓和內皮細胞異常、神經訊號失調,「致病機轉除了與ACE2結合改變,進而產生高凝血,血管受損易導致動脈粥狀斑塊而血栓,以及細胞激素風暴,這些因素皆會造成其他器官功能受損並產生後遺症。」

賴昭智表示,COVID-19感染後影響心臟收縮功能,指標包括舒張末期容積及收縮末期容積,兩者相減即為心臟每一次可供應的血液容量,可計算成收縮分率,若低於40%則可能導致心臟衰竭,目前可利用核磁共振、超音波來評估心臟受損程度。

根據Adriana Roca-Fernandez於2023年發表的一篇研究中,結果顯示COVID-19感染6個月後,約19%患者心臟功能異常,感染12個月後,約42%患者恢復正常狀態,「然而58%患者並無好轉,心臟功能一但受到影響,會間接造成走路不穩或無法維持正常生活,因此長新冠造成心血管疾病問題即為重要。」

賴昭智指出,長新冠誘發心血管疾病可能導致免疫失調、微生態失調、自體免疫和促發免疫受影響、血栓和內皮細胞異常、神經訊號失調。(圖片來源/新冠肺炎科學園地Youtube截圖)

陳秀熙表示,在疫情解封之際,如台灣4月中旬將解除公共集會及大眾交通運輸口罩令,以及如美國及WHO可望在5月解除COVID-19為「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C)」,如何針對個人化中/重症監視外,也應針對個人化長新冠長期風險如心血管疾病進行監測。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下周11日開始2.0網站上線 當天登記6000元當天入帳
六年來最冷!六都第一季房市交易大減兩成 桃園、台北衰退幅度最大
蔡麥會》余茂春:決定世界未來「戰爭與和平」的四名領袖 蔡英文是其中一人

本土疫情最新
疫情降溫!平均每日重症增85、死15 BA.2.75重回主流病毒株寶座
大眾運輸不強制戴口罩 王必勝說明
指揮中心:4/10日放寬住院病人及陪病者篩檢建議
確診症狀緩解可解隔離治療 出院返家不需陰性Ct值≧30
高端疫苗案偵結!食藥署疫苗審查委員涉洩密、妻子涉內線交易

◤防疫鬆綁 日常防護不能少◢
熱銷口罩款 各式花色不撞款
75%酒精乾洗手 特惠價最低55元
每日好康限時商品 今天訂明天到
電暖器、除濕清淨機這裡搶購去

◤與疫情共存 孩童防護要做好◢
MIT孩童口罩50入 最低$129起
兒童專利益生菌 買一送一優惠中
多多勤洗手 獅王洗手乳88折起
酒精消毒必囤 6入組再送4噴頭特惠
好康加碼!點此賺回饋

◤兒童疫苗開打!居家備品超前部署◢
兒童防護專區!打完疫苗也要保護好
4D立體 各式透氣醫療口罩下殺中
夏日戲水玩沙 大人小孩必備好物
涼夏節熱推商品 特談優惠搶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