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圖館藏印證兩岸文化淵源

藏書善本書室裝補專家。(本報系資料照片)
藏書善本書室裝補專家。(本報系資料照片)
國家圖書館珍藏明代《永樂大典》8冊孤本。圖為戲字卷,此冊所載「小孫屠」、「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三本戲文,為今存最古老的南戲全本。(資料照片)
國家圖書館珍藏明代《永樂大典》8冊孤本。圖為戲字卷,此冊所載「小孫屠」、「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三本戲文,為今存最古老的南戲全本。(資料照片)

7月15日在《中國時報》看到有關上海東亞所長章念馳對「兩岸維持相對統一,共創新概念」的報導,對他的「疾呼兩岸停止互相對抗和汙名化」的理念,頗有同感,想來這也是台灣和大陸應該走的路。

典藏永樂大典

我自己只去過大陸三次,在大陸沒有親戚,但看看周邊朋友,十個人裡,就有六、七人,不是先生是台商,就是子女在大陸工作。再看看台灣SBL籃壇,精華球員都跑去大陸打CBA職籃了;又眾多藝人們,哪個不想開拓大陸市場?換句話說,現已有兩、三百萬台灣人已融入在大陸,兩岸如何對抗或打仗?章念馳所長認為兩岸須維持「整個」中國概念,也反對大陸以武力硬要統一台灣,而是應暫時停止互相對抗和汙名化,多友善交流,時間自然會解決統獨問題。他不講大家常提的「一中」,而是講分治不分裂的「整個」中國,是有道理的,因為兩岸文化的淵源是不可分的。

這可由7月7日在法國巴黎拍賣的明代珍貴古籍《永樂大典》類書談起。該次拍賣,僅其中2冊(共4卷)的明嘉靖年間手抄本,就賣了640萬歐元,加上佣金為812.8萬歐元(約新台幣2.7億),相當驚人。台灣的國家圖書館,事後趕緊說明,該館也典藏了8冊《永樂大典》,其中編號「13991」的,更是全球研究古典戲曲研究者口耳傳頌不絕的「祕碼珍笈」,舉世聞名。國圖當然也只是要呈現其善本館藏之價值連城,並無可厚非。而《永樂大典》在台灣,另外也只有故宮藏62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2冊而已。

但仔細想想,故宮包括《永樂大典》的所有國寶,不正是政府遷台時,從北京故宮帶來台北的嗎?中央研究院和台北的國家圖書館,也不正是從大陸播遷來台灣的嗎?

創設於南京

特別要提到的是國家圖書館,原名「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4月21日創設於南京,至今國圖還是以4月21日為館慶日,前年才慶祝過85周年館慶,也是把大陸時期當館史的。「國立中央圖書館」成立後,因歷經對日抗戰、國共戰爭,不斷遷移,曾經在武昌、長沙、岳陽、宜昌、重慶等地停留過;若停留時間較長,便設立閱覽室,提供民眾閱讀,克盡圖書館責任。最後,大陸淪陷,中央圖書館隨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等單位,一起將貴重圖書、文物分批運抵台灣。

1954年,國立中央圖書館才在台北市南海路復館,其從大陸帶來的12萬冊珍、善本古籍,是奠定在台復館館藏基礎的圖書。尤其是抗戰期間,烽火連天,江南許多藏書家紛紛將其收藏的珍貴古書拋售,中央圖書館首任館長蔣復璁先生,聯合許多文人志士,組織「文獻保存同志會」,深入淪陷地區,冒著生命危險,祕密收購流入市面的藏書家善本古書,以免被日軍截獲。這段歷史,是圖書館史和藏書界可歌可泣的故事。

古籍淵源在大陸

中央圖書館遷台後,以12萬冊珍善本書聞名世界,其中部分古籍就是在抗戰中蒐購而來的。前面提到國圖展示的8冊《永樂大典》,當年是藏書家葉恭綽祕藏的孤本,因抗戰爆發、時局混亂而不知下落,因此學界曾認為已經佚失,未料國圖於抗戰期間輾轉購得此8冊《永樂大典》,並完整保存至今,且經文化部指定為國寶級古籍,吉光片羽,彌足珍貴。

但想想國圖能有此國寶級古籍,不就是淵源於大陸的嗎?國圖在1996年,自原來的國立中央圖書館,易名為國家圖書館,許多現在的年輕人已不知其來自大陸,更遑論許多珍貴古籍是淵源在大陸的。就說國圖現在有8冊價值數億元的《永樂大典》好了,《永樂大典》不就是中國明朝流傳下來的類書嗎?

兩岸文化不可分

從圖書文獻來探究兩岸文化不可分來說,台灣現在年輕人,由於受到反中、台獨思想的影響,對台灣圖書文化根源的認識,已大為薄弱。早期台大圖書館研究所學生,還經常以大陸的藏書樓為碩士論文寫作對象,如《范氏天一閣研究》、《清初藏書家錢曾研究》、《錢謙易藏書研究》、《鐵琴銅劍樓藏書研究》等,都出版成書了。可惜當今學生已只重視資訊技術,不重視圖書館及圖書文獻史,對中華文化的淵源的認識,就更有斷層了。

筆者僅以退休國圖館員的身分,告訴大家,筆者服務過的機關,是來自大陸的國立中央圖書館;一如我們的祖先是來自大陸一樣。目前台灣和大陸雖然在體制上有分歧的治理,但文化淵源是不可分的;同文同化之下,兩岸皆不能拋棄中華文化,並希望如章念馳所長講的暫時維持分治不分裂的「整個」中國狀態,以後再期許兩岸真正和平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