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欠缺戰略靈敏度

美國總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布一份國家安全戰略文件,說明其國家安全戰略目標與策略。不容否認美國面對的是全球的策略,所以洋洋灑灑的以長達五、六十頁的文字,敘述其對各地區所預擬的運作構想及維護其本土安全的指導。檢視美國總統川普及拜登的國家安全戰略,大致上是以中國大陸為主要的競爭對手,需要藉助於集體安全、同盟關係與友好的多邊或雙邊外交及經貿協定,來強調制衡的策略。身處美國及中國大陸間的台灣,面對的國家安全議題尤其需要在兩強其中求得平衡,所以兩岸關係也變得複雜,但是相對於美國的全球國家安全戰略還是顯得比較單純。

兩岸戰略安全問題的獨特之處,就是整體安全運作空間有限,反應於現代軍事作戰上,以目前飛機、艦艇性能及武器能量,實際的地理空間相當狹窄,海峽只有約150至200公里寬,本島灘頭到高山地也不過幾十公里。換句話說,我們與烏克蘭不一樣,應當絕對的謹慎應對,因為政策上,沒有犯錯的空間;空間地理上,也沒有再喪失任何空域及海域的本錢。

然而從2020年開始,大陸軍機即經常飛至或更進一步飛越台灣海峽中線。2022年8月3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解放軍發布海空軍演。根據我國防部發布的訊息,其艦船已逼近至離岸24浬。如果檢視部份大陸發布的影像,由其背景顯示,其作戰艦艇應已實際進入24浬以內。2023年4月7日蔡總統訪美,解放軍更進行海空聯合軍演。這兩次軍演都完全證實,已經沒有所謂海峽中線,這一默契。

如果東沙或任一外島,被對岸佔領,我們一定會認為這是件大事,然而喪失海峽中線以東至台灣西岸24浬的廣大戰略空間,卻不見任何公開說明。政府國安團隊沒有任何口頭或書面向公眾交代,更沒有說明或報告會見兩任將離職的美國國會議長,會帶來國家安全上之實質效益與政策績效。綜觀事情經過,不禁懷疑國安機制是否有追求止於至善的胸襟?

最近金廈附近水域,兩位大陸漁民不幸溺水的意外事件,因為處理的緩慢及未先期公布事實經過,目前事情演變直接影響我外島禁限水域的空間。這起意外事件,不能快速處理,已經發酵,並提升至國家安全層面,因此我們所擁有的地理空間,再度被壓縮。政府的國安機制似乎沒有就既往之經驗學習,調整戰略靈敏度,小事沒處理好,會變成大事,直接影響國家安全。

從過去的教訓中學習,是任何組織邁步向前及存活之重要一環。針對任何突發或計畫之事件,依國家安全戰略邏輯,分析戰略環境及現況、擬定政治目標及階段性結果、可動用之資源能量、發展解決之路徑及方法、並謹慎評估風險與代價。事件過後,嚴謹檢視其與整體安全策略是否達成一致性及檢討執行過程中之得失之處,並據以累積寶貴的經驗,以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另一起意外事件。

總之,「預警時間短、戰略縱深淺」,是現階段台海面臨的戰略環境特徵,國安機制若不依戰略邏輯,適當調整戰略靈敏度,可能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作者為美國應急管理協會台灣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