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將設語言中心 小野:自然使用自己的母語

為搶救台灣許多族群語言流失、斷層危機,行政院會周四通過「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範疇包括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馬祖語等,透過成立行政法人,專門負責國家語言研究、保存、推廣資源整合。文化部期許國人共同重視國家語言流失的議題,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自然使用自己的母語。

國家語言中心成立在即,如何自然地學習母語成為課題。台灣師範大學台文所副教授莊佳穎身先士卒,為打造孩子們更自然的母語學習環境,接受本報採訪時,莊佳穎說,自懷有雙胞胎開始,徵得父母、公婆的同意,為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打造「全台語家庭」。

莊佳穎新作《阿皮佮阿敏》和《最後的烏雲豹》蘊含的內容更加繁複。圖/陳賜哿攝

莊佳穎認為,做為一個台語雙寶媽,她最大的感慨,是市面上的母語繪本、有聲書和音樂專輯,相較於華語和英語實在稀少。而她同時作為一個社會學者,覺得的台灣現有的兒童繪本雖然主題多元,卻多聚焦在孩子的潛能開發、效率學習和情緒管理教養,對於民主、人權、性別平權、主體性與認同等公民意識的著墨並不多,而能夠結合公民意識和母語的作品更少。

母親身份創作繪本 貼近孩童學習

「社會學告訴我,我們不該只著眼於讓自己或孩子更好而已。因為,自己好但社會不好,自己就不可能會好。」莊佳穎認為,公民意識做為一種為了公共利益而發動的思考與實踐能力,是我們該給孩子的禮物和分享給這個社會每一個成員的裝備。做為一個在台文系任教的老師,她認為是時候將課堂上的理論/理念轉化為更積極的創作實踐,盡力發揮自己的一點力量,將台灣打造為一個更母語友善、重視人權的社會。

也因此,身兼作家、教師、音樂家的莊佳穎開始創作台語童書繪本,2021年《民報》就曾刊登多篇莊佳穎創作:【台語世界/錄音】「唱家己的歌」、「揣自由ê台灣烏熊」、「石虎的厝」。其中,「唱家己的歌」隱喻了「鳩佔鵲巢」的故事,也就是民國政府來台扶植了華語文化,奠基在台灣人文化的基礎上,反過來指責台語為低俗語言;「揣自由ê台灣烏熊」用黑熊比喻台灣人追尋民主的過程;「石虎的厝」更是帶入了苗栗張藥房被迫拆遷的「大埔案」,巧妙隱喻苗栗石虎的家快消失,附近的貓狗都來包圍想要幫忙石虎。

莊佳穎說,石虎故事中一開始想到的是大埔案公民請願的部分,不過對小朋友而言太難,貓狗請願也不合邏輯,因此還請教了動物行為專家,把請願改成「包圍」,「包圍」確實是動物的習性。這三本書也是台語文創作史當中第一部包含圖文、動畫、手語、有聲書;除了融入特教給全聾學生做手語教學,有聲書更涵蓋給了視覺障礙學生及沒有時間伴讀的母語爸媽。

孩童參與製作教材 母語融入生活

隨著小朋友長大,莊佳穎為孩子們的創作也更上層樓,26日《阿皮佮阿敏》和《最後的烏雲豹》出版,她說,雙寶升上小學3年級之後。隨著他們眼中的世界逐漸擴展、腦中的思緒越見細膩,莊佳穎這2個故事在文字筆觸上較之前面3本更繁複一些,所碰觸到的主題除了本系列在公民意識的核心關懷之外,也涉及到諸如信念與行動、獨立與合作、生命與死亡、羈絆與祝福等議題,在字詞選擇、句型結構及故事走向上和前三本也具備的不同樣貌。

本系列5支微電影的製作由莊佳穎導演,初衷來自疫情期間避免借閱公眾紙本書,且新世代孩子們的閱讀型態更重視影視,莊佳穎於是親自配音,小山羊的配音更是由雙胞胎和同為台語家庭的孩子一同講述,莊佳穎認為,大人講台語雖然在讀音上精準,卻無法引起孩童們的共鳴,由孩子擔任聲優,會讓閱聽眾的孩子們產生「共鳴」、「是同類啊」。

莊佳穎的理念,與文化部長李遠(小野)在24日媒體茶敘上講述母語、兒童節目及出版品的製作是一致的,李遠認為,兒童的出版品、影視作品不應該是國外採購翻譯,應該是從孩子們的生活出發,揉入生活中。同樣,國家語言應該就是日常生活中自然使用自己的母語,才能真正符合國家語言傳承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