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變遷報告示警 全球暖化臺灣夏天恐長達7個月

記者吳典叡/臺北報導

環境部與國科會今(8)日聯合公開發布「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科學報告,這也是去年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我國第一本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內容提到,若全球暖化無法改善,未來臺灣夏天可能長達7個月,且雲林、臺南與基隆等3縣市溢淹面積將增加。

集結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及調適科研諸多學者戮力完成的新版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於今日在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國際會議廳,舉辦「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公開說明會。環境部指出,2011、2017年國科會對應IPCC發布2次「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今年則正式更名為「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由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以及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研究所教授李明旭擔任主編,報告費時一年半的編撰流程以及科學關鍵重點,面對氣候風險減緩與調適並重。

報告提到,如果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臺灣的夏天可能長達7個月,高溫超過36度的天數將增加75天。同時,高溫除了威脅人體健康外,水稻、玉米等重要糧食的產量也會減少,與世紀末相比,前者少1成8、後者少1成7;海水升溫並影響漁獲與養殖漁業,像是臺灣北部海域的劍尖槍鎖管(小卷)每上升1度,單位漁獲量就下降1成5。

若暖化升溫2度,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將讓海岸溢淹面積增加,尤其是雲林縣、臺南市與基隆市3個縣市,將顯著增加。

報告還指出,在全臺用水相對敏感的春季,連續不降雨日數將會愈來愈多,豐枯水期的差距增加,乾旱事件的強度及頻率會提高,「極端暴雨將成為新常態」。甚至若暖化升溫4度,過去50年才會發生極端降雨事件,未來可能每10年就會發生。至於侵臺的颱風個數減少,但風速與降雨皆呈現增加趨勢,且其中的強颱頻率增加。

環境部與國科會今日聯合公開發布「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環境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