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眾延遲消費拖累製造業

文.洪寶山

 

六月,小道瓊期指最後結算的月份,正好遇到道瓊指數從5月20日的40077高點拉回到5月30日的38000低點,與前波4月11日的37611低點可以構成雙峰M頭的型態,表面上道瓊指數這波修正是能源汽車股的拖累,但是背後卻是隱含著美國經濟衰退的暗示。

 

宏觀數據頻傳利空 美國經濟需求減弱

 

從2002年第三季到2023年第二季為止,美國的季GDP年率雖然呈現遞減(2.7%、2.6%、2.2%、2.1%),但總能維持在2%之上,經濟降溫給了聯準會經濟軟著陸+降息的希望,結果2023年第三季到第四季竟然加速成長分別為4.9%、3.4%,逼得聯準會不得不把聯邦利率提升到5%以上,並且宣示將維持高利率環境一段較長時間,於是今年第一季出現1.3%的意外落差,明顯低於市場預期的2%左右的預估值,所以道瓊指數才會從四萬餘點跌下來,因為最近期的宏觀數據頻傳利空。

 

6月3日ISM公布美國五月製造業指數48.7,創三個月新低,新訂單指數45.4,較四月的49.1進一步大跌,單月下滑3.7%,為2022年六月以來的最大單月跌幅。產出接近停滯,訂單指數目前處於一年來的最低水準,表示美國整體經濟的需求正在減弱。

 

製造業衰退 指數連16個月萎縮

 

當然,聯準會維持較長時間的高利率,墊高了廠商的生產成本是一個因素,由於借貸成本高、企業設備投資受限以及消費者支出疲軟,美國製造業正在苦苦掙扎等待需求回溫。

 

但從美國今年第一季GDP資料中發現,基建和政府投資相關的資料出現減速,代表美國從COVID-19疫情之後的財政刺激效果開始減退,在今年三月ISM製造業指數達到50.3之前,PMI指數呈現連續十六個月的萎縮,但四、五月數據公布後,美國製造業的復甦之路仍然坎坷艱辛。

 

美國製造業的衰退,使得個人支出也弱於預期,消費者在汽車、餐飲和娛樂活動上的支出均有所減少。美國消費者實際可支配收入在過去一年中僅小幅成長,儲蓄率降至3.6%,為十六個月低點,同樣遠低於十二個月平均水準5.2%。

 

美債殖利率短期還有下滑空間

 

加上美國第一季GDP的核心PCE低於預期,似乎驗證了美國勞工市場降溫的跡象,美國的失業率從2023年八月開始連續三個月維持在3.8%,然後又連續三個月3.7%,最近三個月分別為3.9%、3.8%、3.9%。

 

此外,最新公布的亞特蘭大聯準會的GDPNow也一再下修對第二季GDP的預測,十年期美債殖利率再度退守4.41%,這似乎意味著短期美債殖利率還有下滑的空間。

 

輝達AI晶片HBM容量 預計至少成長七倍

 

高利率給了消費者支出減少的壓力,拖累了美國經濟成長,預期將進一步傳導至主流零售商、金融業和一般製造商。不過,除非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否則,科技業的獲利基本不會受到影響。

 

6月3日摩根大通最新研報針對黃仁勳6月2日的專題演講,整理出幾大重點:

 

(1)輝達堅持運用當時性能最強的半導體先進製程,以一年一代的產品更新節奏,用統一架構覆蓋整個數據中心產品線,最大程度釋放產品當下的技術極限。在2027年之前每年推出一款AI晶片,2024年推出Blackwell,2025年推出配備更多HBM的Blackwell Ultra及Spectrum Ultra X800,2026年推出Rubin,該平台包括Rubin GPU(8S HBM4)、Vera CPU、NVLink 6 Switch(3.6T)、CX9 Super NIC(1.6T)、X1600 IB/Ethernet Switch,2027年推出配備HBM升級版的Rubin Ultra(12S HBM4)。

 

(2)從Hopper H100到Rubin Ultra,輝達AI晶片的HBM容量預計將從80GB成長到576GB,至少七倍成長,CoWoS封裝、高速傳輸網路和先進製程的成長趨勢強勁,其中CoWoS產能到2025年維持吃緊,對日月光投控有利;遠端控制晶片(BMC)的信驊受惠於網卡的採用率提高。大多數的AI晶片從下半年起採用三奈米製程。

 

(3)較市場預期的早投產的GB200,摩根大通看好相關受惠公司:鴻海、廣達、日月光投控、雙鴻、奇鋐、欣旺達、ASMPT和SK海力士。

 

(4)AI PC可能會成為華碩和聯想等電腦製造商的主要成長動力,微星科技也是輝達AI PC的主要合作夥伴。

 

(5)輝達認為實體AI是下一階段重點,工業機器人與人型機器人將是發展重點,摩根大通認為亞洲工業自動化相關的股票將受惠,鴻海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企業。

 

現貨報價走高 挹注貨櫃股獲利

 

6月4日歐線集運2408期貨收漲9.61%,原因是媒體報導馬士基(Maersk)發布重訊,因應紅海危機下的運力調度,將在未來幾周內逐漸停止遠東─美東的TP20航線服務,目前的現貨運費,已經創下COVID-19疫情時代之外的最高紀錄,一下子把市場的焦點從台北電腦展的AI族群轉移到貨櫃三雄,6月5日萬海早早收漲停板,陽明收漲6.21%,長榮漲2.84%,其中陽明創今年新高價82.3元,主要是歐洲航線比重較高,第一季毛利率23.06%、營益率18.01%,都超越萬海與長榮。

 

五月是美線長約換約的時間點,但由於今年對景氣的能見度不高,加上紅海危機的不確定性高,船貨雙方都傾向且戰且走的保守策略,造成五月新約上路後,更多貨量與艙位押在現貨市場,於是目前的現貨報價走高,對於貨櫃三雄的獲利有正面的幫助。

 

新造船投入創紀錄 運力供過於求

 

從運力的供需來看,今年的海運將迎來創紀錄的新造船投入,運力供過於求是主軸,根據法國海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最新航運市場供需成長預測,2024年供給成長9.7%,遠大於需求成長的3%,偏偏以色列強硬堅持要把哈瑪斯從地表消滅,胡塞武裝組織箝制進入蘇伊士運河的曼德海峽,導致全球貨櫃輪放棄蘇伊士運河改道繞行好望角進入地中海,如此一來,紅海危機吸收了2-3%的過剩運力,所以今年過剩的運力實際上可能不到3%。

 

特別是今年的新造船有高達六成,約200萬TEU集中在上半年交船,照理說應該對歐美線運價形成壓制才對,結果達飛集團(CMA CGM SA)於五月底宣布六月下半月從亞洲運往北歐的貨物為一個40英尺貨櫃7000美元,較目前約5000美元的費用大幅上漲40%,顯示年初預估的過剩運力可能接近平衡。

 

貨運需求前移 淡季不淡

 

除了紅海危機之外,新加坡港成為最新的塞港焦點,理由很簡單,因為馬來西亞總理不滿以色列對加薩走廊的不人道作法,所以世界第二大貨櫃箱港口的塞港已經超過十天,至少卡住45萬個標準貨櫃箱,預期新加坡港的壅塞在六月延續。此外,美東ILA(國際碼頭工人協會)合約將在九月底到期,若引發罷工疑慮,迫使美東貨量轉往美西,也將推升美西運價。

 

於是歷經五個月的紅海危機,船東因應美國和歐洲日漸回升的貨運需求,備貨量增加、備貨時間點提前,導致需求前移,造成傳統淡季不淡,從上海前往洛杉磯、鹿特丹、熱那亞和紐約等主要航線,經歷了不同程度的運費上漲,是當前受影響最嚴重的航線。

 

理財周刊1241期更多精采文章:

◎發行人語>輝達一家親 明牌報你知

◎封面故事>外資大逃殺 拒絕當韭菜 下半年快樂出航 長榮解套行情 實質壓力區大解密

◎理財我最大-寶山會客室>營養師親授 提升基礎代謝率 讓你健康瘦

◎全球理財觀>美國民眾延遲消費拖累製造業 紅海危機+新加坡塞港=貨櫃輪再起

◎財富建築指南>從職棒球員看財務規劃的重要性

◎新聞熱線>幻境.異地.方舟,超越殊異的呈現──林伯城雕塑個展

◎理善大家來>四分之一世紀的約定

◎新聞熱線>台灣醣聯新型癌症抗體藥GNX102 北美生技展亮相

◎新聞熱線>綠商圈 全動能 8期坤悅君睿大器非凡

◎房市觀察>從公平會處分案例看購屋應注意事項(十六)

◎編輯室觀點>三家PC廠AI PC布局一次看

◎價投實踐家>全新名詞浮點數 財富躍升新出路 胡搞瞎搞亂賣出 大趨勢下暗自哭

◎外匯實戰攻略>非農數據開獎 再助黃金重拾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