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金總座李長庚談壽險業最大困境 「新台幣利率真的太低」

國泰金控今(24)日舉行第一季法說會,總經理李長庚被媒體追問是否支持我國保險業延後接軌兩大國際制度,他並未正面答覆,但講了個小故事,一針見血點出,「台灣壽險業真正最大問題是,資產占整體金融業比率這麼高,可是新台幣利率卻是這麼低,」以致於壽險業一年要付3600億元避險成本,「這很嚇人,結構上很可怕。」

金管會主委由保險學者,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出掌,被認為是會對壽險業政策紅利大放送的主委,部分壽險公司挾此心理預期,已經開始運作,希望金管會鬆綁前任主委黃天牧時代堅持的國際接軌,讓我國保險業原本預計2026年元旦接軌IFRS 17及ICS兩大國際制度的時程,可以延後。今日國泰金法說會後媒體聯訪時,李長庚就被多位媒體詢問有關議題。

李長庚說,接軌的事情是國家大事,到底怎麼處理好,主管機關跟壽險公會比他更有智慧來討論這個問題。誠如他在法說會上所言,很少國家像台灣這樣,壽險業資產占金融業資產這麼高的比重,這是全球特例。台灣早期以儲蓄險為主,調整保單結構朝保障型轉型也才20幾年歷史,調適上本來就很辛苦。

歐洲國家當中,德國跟台灣比較類似,英國、荷蘭等多數國家則是已經調整成以投資型保單為主。當歐洲要採用新的保險監理制度Solvency II時,多數歐洲國家自己本身帳上的保險的帳,已經比較容易調整,但是德國就非常辛苦,因為儲蓄險、長年期傳統型保單的占比還是比較高,資金成本比其他歐洲國家要高,所以他前幾年到安聯集團(Allianz)的總部德國法蘭克福參訪時,他們也是傷透腦筋,情況跟台灣比較類似。

李長庚說,他去年11月底12月初碰到一位國內重要人物,該人跟李長庚說,韓國給壽險業者的在地化措施是接軌國際的時程延長10年,台灣則是讓業者延長15年,所以國內的壽險業者應該很高興才對。李長庚回應對方,「很感謝,但是假設台灣的10年期公債殖利跟韓國一樣是4.5%,我們不需要任何年度的延長。」

換言之,「台灣真正的最大的問題是,你的資產占比這麼高,可是你國內的利率卻是這麼低。」壽險公司為了給保戶比較好的收益,只好把錢拿到海外投資,衍生高的匯率風險。適逢美國暴力升息,台美利差擴大,國內壽險業一年得付3600億元避險成本,「假設一年3600億省下來,等於壽險業要嘛多賺3600億,要嘛多增資3600億,你現在所擔心的接軌,種種問題都不是問題。」

新台幣公債殖利率若有4.5% 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

李長庚說:「所以很大的關鍵在台幣的利率真的是太低,我們的公債殖利真的是太低,所以相對韓國為什麼她接軌上比我們簡單,其實最大的關鍵就是韓國公債殖利比較高。所以我開玩笑,假設我們現在的公債殖利是4.5%,我們大家都可以吹著口哨上班。」

國泰人壽是國內資產規模最大的壽險公司,也是國泰金的核心子公司,李長庚是具有份量的意見領袖,媒體不死心,又問了他一次,會認同把保險業接軌國際的時程延後嗎?李長庚說,他不太敢講這個問題,每一家壽險公司的狀況不太一樣,他也很怕說,表態之後會讓其他的同業公司很辛苦,因為真的不知道他們的狀況。

他只能講說,國泰人壽為了2026年元旦順利接軌兩大國際制度,已經拚老命,能做的盡量做,從前年開始現金增資,去年又發次順位債券,近年增資金額合計多達1550億元。每家壽險公司狀況不太一樣,他不敢亂講,但國壽就是做好自己本身該做的事,並且把該有的準備都準備好。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