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自製率新制上路,「神車」MG、Volvo...都被點名!最大苦主中華車為何恐面臨出不了貨窘境?
7月30日,經濟部拍板國產車自製率的新制,從未上市車款首年15%(已上市車款則為20%),逐漸調高到第三年35%,且溯及既往,更在隔天、8月1日起正式上路。消息一出,在國內市場熱銷、由中華車引進的「神車」MG,首當其衝。
攤開經濟部訂定的國產車自製率新制,將國內業者中選擇要引進的車款,包括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的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中國大陸廠生產者及中國大陸品牌者均納入管理機制內。換句話說,舉凡比亞迪、MG、Volvo等,都必須符合新的國產化要求;不僅如此,對於新制上路前已上市車款和即將上市車款都納入,等於溯及既往。
這項新政策的最大苦主中華車,也有話要說。
中華車熱賣車款 MG首當其衝
「中華車一直有在做自主研發!」中華車強調,公司採雙軌制:商用車屬於自主研發,乘用車則是多元品牌導入,目前,中華車部分商用車的國產率已高達90%;中華車也利用多元品牌導入的資源去支持自主研發,最終目的便是協助台灣維繫自己的汽車工業。
「我們本來就有國產化計畫,且逐步推動!」中華車也直言,國產化一直是目標,團隊本就有規劃各階段要逐步提高國產化,只是時程上沒辦法趕上經濟部的要求。
回到兩年前MG剛導入時、中華車第一階段的國產率情況確實不甚理想。但據了解,中華車內部早已訂定出明年4到6月要讓所有車型的國產化比率達到15%到20%的目標。未料,政府突襲式的宣布,讓一直有在提高國產率的中華車措手不及。
汽車產業前置期長「應有落日條款」
熟知內情人士坦言,經濟部新制,與過往車輛公會參與討論的內容有三大落差;第一,國產化率最高要求達35%,這是先前沒有提到的數字;第二,經濟部一再強調公平競爭,但新制卻只針對中國零件做規範,未限制東南亞國家等非台灣製造的零件;第三,也是最讓人訝異的,是過去並沒有提到要溯及既往,這形同讓受衝擊的所有業者都無法妥善因應。
經濟部此次新制,或許是要落實中國整車「化整為零」來台,避免「不公平競爭」,並協助台灣本土車用零組件業者發展,但對受新政衝擊的業者來說,若未能達標,最嚴重恐面臨停產。以中華車為例,包括產線員工、小股東甚至配套的協力廠都會帶來巨大影響和損失。甚至,連消費者都將成為受害者。
「8月1日,立刻切斷不符國產化比率的中國汽車品牌進口,對中華車確實很恐怖。」一名車業業者分析,汽車生產前置期非常長,以物料訂購標準來說,就需要3個月,但新政策急如星火上路,連一點緩衝時間都不給業者,站在企業經營角度,「應該要有落日條款!」
讓相關業者有時間因應手上庫存及產線調度,否則不論已下訂的零件訂單,甚至消費者的MG訂單,恐怕後續都有無法履約甚至要賠償的可能。
大量的貨出不了 損害消費者權益
實際上,中華車現在已經面臨大量的貨出不了的情況,且已下訂的還要付違約金,粗估損失上億元跑不掉。
因時機敏感,中華車不願多回應相關問題,但也透露,「我們正努力跟政府溝通,也會用最快速度導入國產化。」
另有業者表示,政府以保護國內車輛零組件產業做為出發點,立意良善,值得推動,但如果只是簡單粗暴的訂定國產化率硬指標而沒有配套措施,非但不能形成能誘導車廠導入新車型生產的市場機制,最終結果將是適得其反,造成國內進口車市佔率進一步攀升,進口車的國產化率是零,最終受傷還是零件產業。
其實不只MG,未來包含福特、三陽、裕隆、本田、國瑞引進新車款時,都會面臨更嚴格檢視。究竟國產化新制是幫了零組件業者,還是造成車廠、協力廠、甚至消費者三輸的局面,值得更周全思考。
更多今周刊文章
股市恐慌殺戮接近尾聲?像從強震到反覆餘震…謝金河開示:投資像打拳,1種人容易「雙手齊斷」
影片曝光/陽明貨輪「動明輪」寧波港爆炸!集裝箱發生燃爆黑煙直衝天…威力驚人上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