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香草連獲iTQi最高三星評鑑 世界級水準更富果香、甜香 結合光電栽培環境更佳

有「香料皇后」之稱的香草莢(Vanilla),國際貿易價格僅次於「番紅花」,近年國內興起種植風潮,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輔導桃園新屋「三合院香草園」、屏東縣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理事長陳錦超栽培,近兩年均榮獲比利時國際風味評鑑所(iTQi)最高榮譽三星風味絕佳獎章,品質獲世界肯定;桃園場分析,國產香草莢香氣來源的香草醛(vanillin)含量比進口香草莢高出50%,更具香草的正統甜香。

栽培香莢蘭所生產的香草莢,因國際上主要為露天栽培,貿易價格波動大,大約介於新臺幣每公斤4,500元至10,500元之間,國內零售每公斤約2至4萬元,一支香草莢可能就要200元,價值不菲。桃園農改場副研究員葉志新指出,不計算香草醬、精、粉等多元產品,國內進口香草莢高峰一年約6公噸,近幾年每年進口量大約2、3公噸。

國產香莢蘭產業推手、農業部技監王仕賢(中)與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理事長陳錦超(右1)、向陽香莢蘭園園主吳麗珠(右2)夫婦,以及桃園新屋「三合院香草園」曾添福(左2)、曾鈺誠(左1)父子檔合影。(攝影/游昇俯)
國產香莢蘭產業推手、農業部技監王仕賢(中)與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理事長陳錦超(右1)、向陽香莢蘭園園主吳麗珠(右2)夫婦,以及桃園新屋「三合院香草園」曾添福(左2)、曾鈺誠(左1)父子檔合影。(攝影/游昇俯)

桃園農改場自2006年起著手香莢蘭種原收集、繁殖,建立栽培技術,至今國內種植面積已達30餘公頃,鮮莢產量50至60公噸,可加工成10至12公噸香草莢,產值推估有2至4億元。桃園農改場副場長傅仰人表示,桃園場推廣香莢蘭栽培希望發揮進口替代功能,香草莢極具經濟價值,更希望能成為臺灣第二個蝴蝶蘭產業。

為了協助消費者更認識國產香草莢的特殊風味,桃園農改場攜手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系主任李青松,邀請可可、咖啡、紅酒等國際認證評鑑師進行感官品評,以國際文獻做基礎,建立「香草莢風味輪」,指認國產香草莢具甜香、果香及花香等主要調性。

桃園農改場攜手輔仁大學建立「香草莢風味輪」,指認國產香草莢具甜香、果香及花香等主要調性。(攝影/游昇俯)
桃園農改場攜手輔仁大學建立「香草莢風味輪」,指認國產香草莢具甜香、果香及花香等主要調性。(攝影/游昇俯)
香草莢風味輪。(圖片提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香草莢風味輪。(圖片提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香莢蘭鮮莢需要經過半年調製加工,才能成為具香氣、可料理使用的香草莢,農業科技研究院也聯合農民、烘焙業者投資成立「台灣香草蘭公司」,協助國產香草莢加工調製,目前尚在試營運階段,但上一季已處理鮮莢約1,500公斤;農科院並推廣圓山大飯店使用,開發國宴級甜點。

在屏東佳冬光電板下種植香莢蘭的牙醫師兼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理事長陳錦超,110年底首度有收成,當年因高溫落莢嚴重,2分半的光電設施產量只得90公斤,但經過逐步磨合,112年底收成大增到1,800公斤,大漲20倍,陳錦超笑說,香莢蘭靠人工授粉決定結莢數量,產量暴漲其實是因授粉過多,控制產量約1,500公斤,香草莢品質會較佳;111年底收成550公斤,當年鮮莢製成的香草莢更讓他首獲iTQi三星獎章。

屏東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理事長陳錦超、吳麗珠夫婦。(圖片提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屏東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理事長陳錦超、吳麗珠夫婦。(圖片提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香莢蘭鮮莢不具香氣,需要經過半年調製加工,才能成為具香氣、可料理使用的香草莢。(圖片提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香莢蘭鮮莢不具香氣,需要經過半年調製加工,才能成為具香氣、可料理使用的香草莢。(圖片提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陳錦超栽培香莢蘭現已能穩定生產,證實香莢蘭栽培可與光電板「農電共生」,若以18公分以上長度香草莢為A級品,他的收成約有3分之1可達A級水準。陳錦超指出,香莢蘭是熱帶作物,南部更適合種植、品質佳,產季也比北部早一個半月,每年3月中授粉,大約11月中以後可開始採收;他希望以自身例子證明農電可共生,唯有設施栽培容易遇高溫,當高於32℃就需灑水降溫比較讓他苦惱。

桃園新屋「三合院香草園」有3.5分地的設施栽培香莢蘭,其中2.5分地為單斜鋼構環控光電棚,有環控自動灑水降溫,甚至無須人工,一個人就能管理。香草園場長曾鈺誠說,光電板下栽培香莢蘭與一般設施栽培幾無差異,反而光電板已有部分遮蔭,可減少遮蔭網使用,更重要的是經營光電的收益可以分攤部分生產成本,讓他有更好的種植環境。

桃園新屋「三合院香草園」場長曾鈺誠一家。(圖片提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桃園新屋「三合院香草園」場長曾鈺誠一家。(圖片提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