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林欣怡專訪

珏如(主持)-林欣怡(來賓)-郭鳳玉(共同主持;中台灣女力論壇聯合會 執行長)/古典音樂提供
珏如(主持)-林欣怡(來賓)-郭鳳玉(共同主持;中台灣女力論壇聯合會 執行長)/古典音樂提供

決定從地質系轉向教育學院的契機

大學念的是地質學系,畢業後到了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服務。那兩年工作內容是地下水位的探勘,主要是到河床地去瞭解含水層所在的位置。在思考轉職時,希望職涯發展能有更好的經歷,於是決定到國外就讀海洋地質學。但到了美國後就發現學校課程以及跟我預期的人生規劃不一樣。

我發現不是學科本身的差異,而是環境的差異。在台灣念地質學系時,班上同學只有五位女性,但是到美國念海洋地質學系班上同學性別的比例差不多是一半一半。

我們常常在講性別平等,其實人生下來之後就不會是絕對的平等。在美國是機制下面的公平。他們認為雖然性別有差異,但是要有公平的機制。所以在那裡的實驗室,男生要做的事女生也要做,比如扛器材。在臺灣機制上會考量性別的差異,但在美國環境裡並不是如此,因此我開始猶豫了,我真的要走海洋學院嗎? 就在那個時機轉到了教育學院,學的是社區教育政策跟都市政策研究相關的領域。

決定轉向教育學院的關鍵想法

學校的教育學院,他裡面有一塊講的是城市相關教育,這個會跟政策有關我很有興趣。那時候我覺得最好的投資就是在教育上面,我很想多了解這塊,於是就成為我人生的目標,我就轉系了!

教育家的展望

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老師是一個陪伴者,也是一個引導者。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我有很多感動的時刻。有因為學科的內容,也有一些是邏輯、思維。在任教這十多年來其實有非常多這樣的例子,雖然不是非常大的改變,但是我可以看見因為教育的投入,學生的或者是身邊的人慢慢的正向的改變。我覺得很妙的是你先當過了學生,經過了不是教育者的這個階段之後,再投身教育,那眼光會是不同的。跟自己過去學習是狀況是一樣的。學生時期有時候會有迷惘,有時候會遇到困難,這個時候我會很期待有一個人能夠拉我一把或陪我一下,好度過那個時光,因此我希望我自己成為那樣子的教育家。

林欣怡(來賓)/林欣怡提供
林欣怡(來賓)/林欣怡提供

關於敏捷思維

敏捷就是一個快速反覆運算的一個方法學,也是一種思維。敏捷看重的不是只有最後的結果,敏捷看重的是這件事情的價值。你可以容許自己犯錯,犯錯後不要害怕那個錯,你就把那個錯轉化為力量然後改變。但是在現代的社會,很多人是不容許自己犯錯的。允許自己犯錯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敏捷裡面講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叫做「經驗學習」。我們常常在講進步,進步其實就是在做經驗學習。不一定是全部從零開始。經驗學習是一個人今天做了這個決策,那麼若錯了,這是給我們機會調整我們的方向。能不能允許自己犯錯這個就是人的韌性,人有強韌性跟敏捷思維就能夠扣得很緊。

敏捷思維運用的情境

事實上我們可以應用敏捷思維的地方非常的多,但我自己認識敏捷思維是先從「如何做事」開始,因為它比較具體。一個活動、專案就會有很多需要分工的地方,我們必須重頭規劃起。如果我用敏捷思維,我會知道我要隨時調整我們的決策跟執行,因為習得專案管理跟敏捷思維後,我開始運用到我自己的生活當中。

敏捷思維的核心價值

如果把每一天的行程都框架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預設他就是不會被改變。但如果有臨時其他的狀況,一旦我們框架被打破,我們會慌張,會有一點沮喪,甚至會有壓力。但如果有了敏捷思維,我們知道有改變是正常的,他才是對的,所以這個思維會強化我們對很多事情的強韌性。接納事情有很多形式,無需執著什麼形式,可以隨時做調整,這個就是敏捷的核心價值。

敏捷思維的實際應用

當我們要下一個快速的決策時是需要很多的底蘊。需要平常有在觀察,有資料在做研究,當需要做決策時,我們就能夠快速的做判斷、下決策,而且能夠預期這個決策可以走到哪裡,知道它能創造什麼價值。在下決策後遇到窒礙難行時,我們知道如何轉彎,如何改變,敏捷思維就是這樣快速的運作。如果我們從團隊打群架這個角度來看,大家都有敏捷思維的時候,這個部隊會往前進得很快。所以讓每一個人都有敏捷思維,然後也能夠知道現在很多的決定可能沒有辦法走很遠,因為你要隨時的觀察產業的脈動、變動。投入敏捷思維的這些成員,除了有自己的專業之外,也需要彼此尊重對方的專場跟領域,因為大家是跨職能合作。

教育自己孩子的想法

教育這件事情大家一開始一定都是沒有經驗。對於孩子我就是給他們一個期待,這個期待就是讓他們要平安健康喜樂,然後每天晚上我們會一起禱告。有時候我會把對孩子的期待放低,他們就有很多自己發揮的空間,一旦他發揮我就會很開心,這就會是一個正向的迴圈。我跟孩子最大的互動就是他們每天回家,丟下書包以後,會開始劈哩啪啦地說今天學校發生了什麼事情。一旦他會說,我就放心了,如果他都不說,我就會開始掛心。只要他說我就會聽,聽的過程當中我們就可以適度的引導,慢慢傳達我們自己對他的期待,所以我喜歡跟孩子聊天。

關於和孩子的家庭相處

晚上他們要睡覺前我會跟他們手牽手一起禱告。禱告是為家人、為他們的學業、為平安健康喜樂禱告。禱告後有的時候還會聊天聊很久。因為禱告完之後,他們有了一些感動,或是有一些在晚餐時沒有講到的話,我們就會藉此多交流。所以跟孩子互動是我很珍惜的一段時間,因為他們長大之後有自己的人際關係要經營、自己要走的路,身為父母就不好再去打擾他們說要常常跟我聊天,跟孩子的互動是我非常非常珍惜的。

在他們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親的陪伴、對話,我想要營造這樣的一個家庭關係。他們願意跟我分享他的成績,當然有幾次他成績拿出來真的是令我傻眼,他們會觀察媽媽看到成績的第一眼的表情,所以我要練習表情管理,雖然我後續可能還是會說你怎麼考得這麼不好、還是還不錯…等,但他們就會記得我看到成績當下的表情,他就已經感覺到挫折了。當然我不是故意要壓抑,而是我要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特質,就像我們過去也不是永遠第一名,但也許在這條路上,我們還沒有發現自己的潛能。很多時候潛能是要透過經驗、別人看見而發掘。

孩子一定都有他自己想要的未來,就像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不要給他太多框框架架,我們只要給他一個安全成長的環境。

協助新住民語文課程規劃

從新南向政策開始,我們有非常多新住民來到了臺灣,他也是我們臺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份子。很感謝教育部國教署早在107年就邀請我一起為新住民二代規劃課程,讓他們可以在學校裡面也能夠就近學媽媽或爸爸原生國的語言。那時候我就參與了一些相關政策的研理,包括後續到現在的持續的推動。

我們都曾經當過小學生,我們都知道在學校裡面要學習語言,我們知道的就是我們有閩南語,這些其實都是我們的本土語。但是新二代他們來到了臺灣,他的父母在臺灣生根,他們也很希望未來孩子也許有機會回到他們自己父母親的原生國去創業或者是為臺灣發揮更多的影響力。

教育部培育了非常多教職人員,只要小學有開課教職人員就會到學校裡面去上課,他們領的是終點費,他可能在一個學校一個禮拜就是一到兩節課,但他們還是願意去上課,我覺得這是社會的溫度。我們教育的溫度是很不一樣的,像臺灣現在把新住民語文放到學校裡面,新住民二代可以上,但是非新住民二代也很想學。隔壁老師的泰語課程,泰語老師在教泰語的小朋友泰拳是怎麼一回事,同學發現泰語很有趣,他也可以選擇泰語。他不會是只有針對新二代的課程。日本也有很多的新住民,他們新住民語文課程並沒有放在學校的課架裡,所以他們也覺得臺灣這個相關的教育政策非常多元而且很有國際觀。

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國小階段就可以修到除了本土語、閩南語還有臺灣手語,他們也可以在學校裡面修到國際語言,這些我認為就像我們看景氣指標一樣,是裡面的領先指標。可以看到我們的教育跟國際接軌,也可以看到不只是新住民二代學習母語,更是國際教育的拓展,這個其實是非常感動的事情!

人生座右銘/哲學

莫忘初衷,回歸初心,因為起航總是有個方向,那航程當中也不能忘記起航的時候我們設定的目標是什麼,在這個過程當中只要留意範疇不要變就好了。我們要去的地方、我們最在意的人、我們最在意的事情 Always keep in mind。

延伸閱讀:

到美國結婚,是幸福的開始?她捨棄丈夫覓得新歡、她67歲恢單重新相信愛情

從便利貼女孩到惡毒繼母!陳喬恩直言「40歲轉型不晚」,堅定自我價值當「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