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助力 我國首度以本土實證研究訂空品標準

過去我國訂定空氣品質標準並無充足的實證研究,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環境部合作進行8年計畫,環境部首度根據國衛院提出的本土實證研究結果,並考量防制成本與經濟效益,於日前公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加嚴我國空品標準,建立專屬台灣的空品健康指標。

為建立符合台灣地理環境、 經濟產業的空氣品質指南,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環境部攜手執行2期共8年的政策科技綱要計畫,國衛院透過環境部的空品監測資料,結合衛福部的健保資料庫、美兆健康資料庫與內政部死亡統計資料等本土數據,分析多種空氣污染物暴露與死亡及疾病增加風險,建立專屬台灣的空氣品質健康指標(AQHI),較原本的空氣品質指標(AQI)更能反映空汙與民眾健康狀況。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管理師賴芸13日表示,經分析心血管疾病的減量健康成本,若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調降至12.5μg/m3,則空污減量成本的最大效益可與PM2.5歸因心肺代謝疾病的疾病損失年(YLD)達到平衡。她說:『(原音)就是我如果不得病跟我得病這樣去做比較,就是疾病損失年,那損失了多少年,而這些醫藥費,就是從醫藥費的角度再去算的時候,發現減量的成本跟這樣子的健康可以達到的,就是當我空氣品質變好,那意思就是我的PM2.5減量到這個12.5的時候,剛好可以跟醫療的這個成本的計算剛好達到一個權衡值,就是兩邊的效益是最好的。』

此外,賴芸指出,當我國PM2.5年平均值降為12.1 μg/m3,則可歸因為室內外空氣品質的死亡率即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的green程度,也就是每10萬人小於18人,這已很接近SDG的終極目標。

環境部根據國衛院所做的台灣本土實證研究數據,於日前修正空氣品質標準,將PM2.5年平均標準值由現行的15μg/m3加嚴為12μg/m3,從WHO全球空氣品質指南第三期目標邁向第四期,並同步下修臭氧(O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濃度標準。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今午後空品恐亮紅燈 環境部提前啟動應變機制
明北部高屏空品紅色警示 籲做好健康防護
第3次碳費審議會 環境部:鄰近各國都有過渡轉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