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發現降低高血糖 可減少腸病毒重症風險

記者吳典叡/臺北報導

腸病毒71型易引發幼童重症,讓家長聞之色變。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4)日公布最新研究發現,降低高血糖可減少腸病毒重症風險,並發現腦幹中的微小核醣核酸miR-206在神經毒性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針對miR-206的治療也顯示出潛在療效,有望成為未來治療腸病毒71型感染的新策略,相關研究成果已於今年發表在疾病診斷與治療知名學術期刊「Theranostics」。

國衛院今日在衛福部新聞發布室舉行「國衛院發現降低高血糖可減少腸病毒重症風險」記者會。國衛院指出,國內每3至5年,就會出現一次腸病毒大流行,國內今年腸病毒疫情高峰已過,檢出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易致重症的腸病毒71型及D68型病毒則零星檢出,且均為輕症。

國衛院表示,腸病毒71型是一種可感染神經細胞的病毒,當病毒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就會併發重症,重症患者一般會出現腦幹腦炎,藉由神經性肺水腫,引起心肺衰竭,病程發展快速,可能在數天內死亡;嚴重感染期病患常出現高血糖,其具體作用機制尚未明朗。

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合作,利用具有人類腸病毒71型受體的基因轉殖小鼠hSCARB2感染此病毒,探討發生重症的原因。研究發現,病毒感染引起的高血糖,會誘發腦幹中微小核醣核酸miR-206的表現,而其他毒性較低的腸病毒如克沙奇A16型,對miR-206的表現則未顯著影響,因此miR-206的水平與病毒的神經毒性程度密切相關,透過抑制miR-206的活性,可減少病毒量和感染引起的神經損傷,顯示miR-206在此病毒的神經毒性中,扮演關鍵角色。

國衛院指出,這項研究強調控制血糖水平,對於減少腸病毒71型感染所引起的嚴重併發症的重要性,為預防幼兒感染後發生腦併症,建議當幼兒感染時若食慾不佳,家長應避免給幼兒過多的含糖飲料、布丁或果凍等,並留意幼童的血糖值,避免因血糖的上升,增加重症風險。

國家衛生研究院公布最新研究發現,降低高血糖,可減少腸病毒重症風險。(國衛院提供)

國衛院研究發現,腦幹中的微小核醣核酸miR-206在神經毒性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望成為未來治療腸病毒71型感染的新策略。(記者吳典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