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長期吃維生素D3增失智風險?藥師:非活性吃到「這個量」以下無大礙

一般人若想了解需要補充多少維他命D,可先去測D3的血中濃度。(圖片來源/PhotoAC)

過去研究指出,維生素D在神經系統中具有保護及滋養神經細胞的功能,有助增生神經傳導路徑,促進腦部健康。

許多流行病學的研究也都發現,維生素D的缺乏與阿茲海默症和其他失智症發生風險增加存在明顯關聯性,但兩者因果關係目前仍不清楚,且目前仍未有治療失智症的有效藥物,因此許多人依然希望藉由補充維生素D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

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莊志立及研究員團隊,利用阿茲海默症小鼠的動物實驗及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發現阿茲海默症小鼠補充維生素D會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莊志立指出,「年長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而失智症患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死亡風險增加2.17倍。」研究成果於2021及2022年分別發表於學術期刊《Aging Cell》。

不過一般民眾常接觸到的維生素D,以及實驗研究的維生素D相同嗎?其他專家又是怎麼看呢?

(延伸閱讀:立秋後「處暑」到》中醫師:一天3次按摩「2穴位」就能防燥咳、治便祕 )

長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恐增加失智風險?

莊志立表示,「阿茲海默症才是造成維生素D低下的原因,維生素D受體蛋白竟然可以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下增加表現量,並且參與神經病變。」他指出,進一步研究發現,維生素D受體蛋白正常會進入細胞核進行神經保護的基因轉錄工作,但在阿茲海默症小鼠大腦中,維生素D受體蛋白卻在細胞質中與腫瘤抑制蛋白p53結合,並藉此促進神經細胞凋亡,若抑制p53則可減輕大腦的病徵。

「而阿茲海默症小鼠若持續補充維生素D,不但沒有減輕其病程,反而會加劇大腦的病變及智能退化。」莊志立解釋,因為補充維生素D進一步增加維生素D受體蛋白與p53的結合,會加速大腦神經退化。「p53本身是抑制癌症的重要基因,正常情況下可以抑制癌症,但在失智症的情況下會促進神經細胞死亡,凡事都有其雙面刃,完全是看身體的狀況進入到哪個階段。」

為何維生素D受體蛋白與p53結合會導致神經細胞凋亡?

莊志立指出,「這2個蛋白質理論上都是要進入細胞核裡面正常運作,一個是要減少癌症的發生率、一個是要促進神經細胞的死亡,但這2個蛋白質在細胞外結合時,就不再進入細胞核內,做的事情已經不是傳統正常功能,這個功能在我們的研究發現是很重要的基礎,詳細的作用機制就是這兩者結合後會去干擾清除機制。」

研究團隊與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合作,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發現未罹患失智症的年長者若每年服用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超過146天,其日後發生失智症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若失智症患者每年服用維生素D3超過146天,其死亡風險是未服用者的2.17倍。

許志成表示,台灣由於逐年增加的年長骨質疏鬆者及洗腎患者,需常規性的服用維生素D,「但本研究利用實驗動物及健保資料庫分析,警示失智症患者或年長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並死亡的風險,與目前大眾對維生素D的使用認知有明顯的反差。」

國衛院研究認為,補充維生素D進一步增加維生素D受體蛋白與p53的結合,會加速大腦神經退化。(圖片來源/國衛院提供)

健保資料庫收案對象非完全健康者

不過現在許多民眾都有吃D3保健,尤其疫情期間許多醫師及營養專家也鼓勵民眾多服用?

對此莊志立表示,研究動物實驗用的是一般的維生素D3,也就是沒有活性的D3,是沒有經過肝臟活化的。而健保資料庫的資料是使用醫師處方籤,是活性D3。

不過莊立志也提到,「非活性的D3吃到人體裡面,也可能被轉化成活性的D3,所以不是吃非活性的D3後就不會被活化,還是可能被身體活化,因為正常的時候人就是靠曬太陽轉換成能量後,才會經過肝跟腎,最後把它活化掉。人吃進去非活性D3,最後也是會被活化,所以是殊途同歸,只是在醫療上用的活性D3,因為它有活性,所以國際單位IU相對低,用這種健康食品類的單位量相對高,標準的量是用600 IU,我猜民眾吃的大部分是400-600,也有用到1000多的,但民眾要瞭解的是這些都是荷爾蒙,長期服用還是會轉換成活性D3。」

他強調,90%身體的維生素D,都是由皮膚去接觸陽光後產生的,所以不鼓勵服用人工合成的維生素D3,「動物實驗和健保資料庫都這樣顯示,所以我們才請民眾了解。維生素D在老化過程當中,因為肝跟腎的轉換能力本來就較差,維生素D在體內的量就會比較低,但比較低是否就代表缺乏、就需要補充?除非有醫學上的必要性,不然最好的方式就是曬太陽和運動。」

但研究中健保資料庫資料使用的只有給付活性D3,不是活性D3沒辦法追蹤,資料取樣是否會不夠完整?

莊立志表示,「健保資料庫的Data(數據)是大量人口的資料,有相當代表性,唯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完全健康者去服用D3,是因為其他疾病醫師開立處方,像是骨鬆、洗腎、慢性腎臟病患者,才符合健保給付的條件,這些人雖然沒有失智症,但有其他慢性病,國外做臨床試驗時可能會排除這些慢性病,可是現在資料出來顯示服用D3可能會增加失智症風險,做臨床試驗時倫理委員會恐怕就不會通過,民眾要留意的是我們收案的對象不是完全健康的人。」

國衛院研究認為老年人長期服用維生素D3恐增失智症風險,左起國衛院分子基因所孫以瀚所長、賴瑞華博士、莊志立副所長、高齡研究中心許志成執行長、梁賡義院長。(攝影/陳稚華)

維生素D3是雙面刃?藥師:非活性吃到2000IU以下無大礙

對此研究結果,藥師沈采穎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指出,「他們用健保資料庫,絕對就是藥品級的,都是醫師處方、特殊人才吃的。而他們提到一般民眾長期吃可能從非活性D3變成活性,並不能這樣推論。」

沈采穎強調,「一般D3如果要大量補充的話,最好先去測D3的血中濃度,但民眾普遍都不足,一般最好是30-60ng/ml,很多人都是30以下。D3濃度不足的話,可能導致乳癌跟大腸癌,這部分已經都有證實。」

她指出,「藥品級活性D3不能隨便補充,必須在醫師的處方下,一般營養補充品是非活性的D3,就適量補充,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有些人如果D3已經不夠了,又被嚇到而不敢吃,這樣會造成民眾恐慌。」

沈采穎也強調一般人不會吃到活性D3,只有特殊疾病才會吃到。「一般非活性每天吃到2000 IU以下都沒什麼問題,如果真的會擔心的話,可以定期做D3血中濃度檢測,因為不足或過多對身體都不好。」

骨鬆及洗腎患者不建議繼續服用維生素D?

不過對於骨鬆及洗腎患者是否不建議繼續服用維生素D?

莊志立表示,還要考量病人的病情,「像洗腎病人,因為維生素D最後一個步驟是在腎臟裡改變成活性的維生素D,腎臟衰弱後合成維生素D的量就減少,在這個情況下適當補充會減輕一些症狀,但大規模臨床試驗發現未必有用,不過還需要大家集思廣益思考,是否有些替代藥物不需要用到活性維生素D去補充,造成失智風險。」

許志成也表示,期待未來能進一步釐清造成維生素D在大腦細胞中作用機制轉變的因素,提供醫師在失智症患者或年長者療程規劃的參考,讓民眾更能遠離失智症的危害。

若已經有失智初步症狀的族群,該怎麼辦?

莊志立表示還是可以從生活跟飲食開始調整,「可以多吃有維生素D的食物,盡量去運動,因為運動跟曬太陽會減緩失智症發生,已經有失智症的患者也還是應該常到戶外、跟人群互動,這個已經知道是最健康有效的辦法。」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資訊戰+認知作戰》如果散佈假消息能嚇阻中國攻台 民主國家應該說謊嗎?
天價維穩! 中共一年花掉2100億美元 維穩支出超過軍事費用
槓上陳時中、蔣萬安政見 黃珊珊主攻居住正義火花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