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10年追蹤研究 空汙增中風死亡率

國衛院公布 長達十年的追蹤研究

空汙不僅影響環境,對於國人健康威脅,遠超過一般人想像。國家衛生研究院昨公布一項長達十年的追蹤研究報告,結果顯示,除了肺癌之外,細懸浮微粒(PM二點五)也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缺血性心臟病、中風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此外,肝癌患者如持續暴露於空汙環境,存活率更低。

國衛院、環境部攜手完成這項研究計畫,研究團隊分析環境部空氣品質監測資料、衛福部健保資料庫、美兆健康資料庫、內政部死亡統計資料等本土數據,交叉統計後發現,多種空汙物質暴露與國人死亡及疾病風險相關。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裕政指出,該研究分析二○○七年至二○一七年台灣本土空氣品質,以及國人健康狀況,結果發現,PM二點五濃度從卅一點七微克/立方公尺降到廿一點四七微克/立方公尺,肺癌、肺阻塞、缺血性心臟病、中風等四大疾病死亡率顯著下降。

報告顯示,隨著PM二點五濃度下降,肺癌死亡率下降百分之四點廿六,COPD下降百分之六點九一,缺血性心臟病下降百分之六點五六,而中風下降幅度最為明顯,達百分之七點三一。

空汙提高細胞發炎反應 影響器官

陳裕政表示,民眾如經常暴露在細懸浮微粒(PM二點五)、懸浮微粒(PM十)、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及一氧化碳等空汙環境中,不論短期、長期,皆會增加心肺疾病死亡風險,關鍵在於空氣汙染提高細胞發炎反應,進而影響到全身器官,並加速原本疾病的惡化速度,提高死亡率。

國衛院研究也發現,糖尿病患對於PM二點五相當敏感,如果長期暴露此空汙中,將出現腎臟過濾功能變差、視網膜病變、蛋白尿增加等三大風險。再者,空汙還影響肝癌患者存活率,在調整粒狀汙染物、交通汙染物等因子後,肝癌患者預後、死亡均受到負面影響。

此外,比較PM二點五濃度從卅二微克/立方公尺,以及廿五微克/立方公尺等兩個環境,生活在空汙較嚴重的老年人,其握力下降百分之一點七、肌肉量減少百分之一點三,而體脂肪卻增加百分之二點四。

「PM二點五降至年平均十二點五微克/立方公尺是黃金交叉。」陳裕政指出,只要空汙程度下降,健康成本也會跟著下降,在經濟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只要降至十二點五微克/立方公尺,減量成本、健康成本均將達到最大效益的數值。若要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Green等級,則須減量到年平均十二點一微克/立方公尺。

【看原文連結】

更多udn報導
雙北哪裡最適合退休? 網狂推1地:房價不高又離大醫院很近
小吃店屋簷種滿一堆草!他抬頭驚呼「有錢人」 內行傻眼:根本炫富
燙傷喊痛女兒只冷回「1句」 母才驚覺錯了:是我平常說過的話
巧遇極光!機師改航線繞圈讓乘客欣賞 竟被投訴延誤航班

看更多相關新聞
專家解析 PM2.5為何傷肺更傷心
糖尿病患暴露高濃度PM2.5傷腎
PM2.5太濃 中南部空汙慢性病死亡率最高
評論/空汙嚴重地區 應加強癌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