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推動戰術戰傷救護 學者退將:提高士氣與存活率

(中央社記者吳書緯、游凱翔台北26日電)國軍近年師法美軍實戰經驗,深化戰術戰傷救護(TCCC)專業養成。專家與退休將領指出,戰傷救護將能提高戰場存活率,官兵也會因知道鄰兵有受過相關訓練,受傷了會得到同袍急救,因而堅定戰志不怯戰。

救護訓練攸關戰場存活率,國軍借鏡俄烏戰爭及以哈衝突,學習美軍實戰經驗,除培養具備基礎的緊急救護(EMT)人員,亦強化戰傷急救專業養成,自去年底迄今,已完訓623名官兵。

退役陸軍少將郭力升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戰術戰傷救護(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TCCC)可以說是「戰力倍增器」,國軍推動戰術戰傷救護,可達到包括提高戰場存活率、維繫部隊戰力、堅定官兵的戰志、提升野戰醫療等4大效益。

郭力升解釋,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受傷官兵的戰場存活率約為70%,越戰時大量使用直升機後送,所以提升到85%;當美軍在1996、1997年左右開始推動TCCC,之後在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戰事,再將戰場受傷官兵的存活率提升到93%。

郭力升說,當傷亡人數減少時,部隊戰力就能有效維繫,而官兵知道身旁的同袍都有接受TCCC,知道若受傷後會有即時的救助跟後送,就會堅定戰鬥意志,而不會怯戰;當官兵受過戰傷救護訓練,能有效處理戰傷同袍,將能使戰時珍貴的醫療資源,用在嚴重的傷患或是優先處理的對象。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指出,戰場上的軍人會受到各種傷害,包含槍傷、燒傷、鈍器擊傷等,透過深化戰術戰傷救護專業,訓練士兵自救之外,還可以救人,大幅提高戰場存活率,而當戰場上的軍人知道同袍有受過相關訓練,若受傷會受到同袍的急救,也能提高戰鬥士氣。

不過,目前國軍的TCCC訓練資格,僅限國軍官兵和相關政府單位,民間人士除了緊急救護技術(EMT)可以學習外,另有部分民間團體與組織,在推廣戰術緊急傷患救護(Tactical Emergency Casualty Care, TECC)課程。

針對「TCCC」與「TECC」的差異,推廣戰術緊急傷患救護觀念的「麥迪克。急救小組」組長陳柏翰受訪說,這兩者都是美國針對衝突情境所衍生而來,最直接差異點在於,TCCC不論是施救者或傷者都是戰鬥人員,而TECC的施救者多半是警消及醫護人員,即警消及民眾都有可能是傷者,但不會面對軍事等級的威脅。

陳柏翰表示,「TCCC」與「TECC」兩者在單項技術、處置流程與框架等差異並不大,只是會針對不同族群設計不同的情境。(編輯:林克倫)11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