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偶戲紐約會師 台灣團隊用紙張激發想像

(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9日專電)紐約市國際偶戲藝穗節邁入第3屆,台灣團隊首度參加。偶偶偶劇團呈現經典創作「紙要和你在一起」,期望用紙張激發孩童想像與親子互動,讓更多人見到台灣物品劇場發展成果。

紐約市國際偶戲藝穗節(International Puppet Fringe Festival NYC)為全球首個致力於偶戲的國際藝術節慶,9日至13日呈現50多場表演,獲邀參加的偶偶偶劇團將和美國、加拿大、阿根廷、巴西、香港、印度、以色列等地偶戲團同台演出。

偶偶偶劇團團長孫成傑在「紙要和你在一起」美國首演前受訪表示,這齣劇形式為物品劇場(object theatre),使用日常物品且不經加工,全劇也沒有對白。他認為沒有語言是很好的演出方式,因為文字雖然能刺激想像,但有時也會因指向明確而限制想像。

舉例而言,演員如果說肚子餓,觀眾馬上會知道;但如果不講話,只抱著肚子,觀眾可能會納悶演員想表達肚子痛還是飢餓。

談到以隨處可見的紙張作為素材,孫成傑說,希望做成像扮家家酒一樣,「讓小孩接觸藝術,不需要複雜、專業,簡單的東西也能做得漂亮,最主要是讓親子多一種溝通管道」。

「紙要和你在一起」從發想、構思、實驗到完成創作耗時6年,2007年首演,曾赴中國、印度等地演出,2015年參加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台灣季,獲英國報刊「舞台」(The Stage)4星好評,並入選英國廣播公司(BBC)精選節目。

紐約演出分成「老人與小皮球」、「紙要和你在一起」兩部分。前者訴說公園內老少互動的溫馨故事;後者則運用紙張易塑特性,以裁切、捲曲、拼貼等多種方式,融合觀眾想像,帶出帆船渡海及螃蟹、章魚、狐狸、雙頭蛇等角色參與的冒險旅程。

孫成傑說:「我們很怕單方向給予,因而用沒有語言的物品劇場表演變成雙向。觀眾並非一直接收資訊,大腦需要運作,從經驗想像演員在做什麼事。小孩在觀賞過程中不斷問家長,間接讓親子有很好的溝通交流。」

在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引薦下,偶偶偶劇團今天起連4天在紐約市國際偶戲藝穗節舉辦地、曼哈頓下東區的克勒門特文化教育中心(The Clemente)戶外廣場演出,13日將在紐約市皇后區法拉盛文藝中心(Flushing Town Hall)舉辦工作坊並加演一場。

紐約時報報導形容,與以色列團隊相比,偶偶偶劇團以歡樂心態探索紙張可能性,「紙要和你在一起」展現偶戲藝穗節較不嚇人的一面。

孫成傑對此表示,偶偶偶劇團向來希望觀眾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欣賞表演,因為快樂、歡笑對小孩及生活調劑比較理想。

54歲的孫成傑學生時期參加社區服務社團,發現孩童容易從短劇表演接受觀念,1986年投入兒童劇場領域,1990年代赴歐美進修,2000年回台後創立偶偶偶劇團,隔年發表首齣物品劇場創作「小木偶的大冒險」,為日後從紙張「玩素材」打開契機。

曾在康乃狄克大學(UConn)戲劇系進修的孫成傑首次帶著劇團返回美東演出,坦言非常緊張,正如初次在台灣發表物品劇場創作,不知道觀眾會有何反應。

他說,美國偶戲界有大師吉姆韓森(Jim Henson)名作「布偶歷險記」(The Muppets),戲偶與機械結合,非常精細。偶偶偶劇團創作則著重想像,較為簡單,目的是透過戲偶刺激孩童創造力,進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孫成傑發現台灣近年物品劇場創作迅速增加,吸引眾多年輕演員投入,有助台灣偶戲邁向國際。

他說:「愈多人投入就愈多刺激,會有更多好東西出來,這是非常好的事。我們希望這些東西被世界看見。畢竟台灣是海島,沒辦法像歐洲那樣一台車就能跨國,交流頻繁。我們每次出國都要搭飛機,出來一趟不容易,但台灣有非常多好作品,希望他們有機會多多出來。」(編輯:張芷瑄)11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