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媒體看李克強猝然離世:壯志未酬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媒《外交政策》在10月27日發表題為“生時還是死後,李克強都在習近平的陰影下”的訃聞,表示“這位中國前總理被譽為一位改革者,但是變革從未到來”。

這篇由該媒體副主編James Palmer執筆的訃聞講述了李克強的生平,他並非“紅二代”的出身,在文革時上山下鄉的經歷,並在恢復高考後考入中國頂級學府北大。“他聰慧過人,從一開始就立志成為領袖人物。……他的一些同學認為他‘非常理想主義,非常有抱負’,另一些人則指出,他甚至不喝酒,也不唱歌,因為‘他的目標是爬到頂峰’。”

文章講述了李克強的仕途、他高水平的英文、他的坦率和洞察力以及他的團派背景,“他被視為胡錦濤溫家寶的門生”。甚至被一度猜測為可能接替胡錦濤的人。但在中共十七大之後,李克強被任命為排名最高的副總理,顯示出他更有可能成為習近平的第二號人物。“當時,‘集體領導’佔上風,人們似乎認為習近平的意識形態正確性和政治技巧將與李克強的務實改革主義相匹配。”

“然而,習近平上台後地位顯然空前強大——對於中國官員來說,政治實用主義比經濟實用主義更重要。對於李克強來說,在習近平如此明顯地佔據上風、其他多位高層領導被清洗的情況下,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保持沉默。”

文章指出,李克強在中國成功應對2018年潛在金融危機中發揮了作用,“但除此之外,他是一位被遺忘的總理,逐漸被習近平甩在身後”。“在中共二十大後,改革派顯然已經不復存在。團派被團滅,在政治洗牌中,李克強退了下來。

這篇訃聞在最後寫道,在李克強猝然離世後,那些懷念一個更加開放國家的中國人在網上對李克強進行了頌揚。然而即便在他死後,“他仍然處於習近平的陰影下。……他的官方訃告重復了四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並以一段習近平的政治陳詞結束。最後,訃告還象征性地寫道:‘李克強同志永垂不朽!’即使是比喻,這似乎也不太可能。”

“一個悲傷的結局”

彭博社在10月27日發表專欄作者任淑莉一篇關於李克強的評論,指出這位中國前總理是心碎退休的。而他68歲因為心髒病在上海去世,“對於一位職業生涯被中共權力游戲縮短的政治家來說,是一個悲傷的結局”。

評論指出,在國際上,李克強因“克強指數”聞名。“但遺憾的是,作為一名經濟學家,李克強從未有機會真正實現自己的抱負,利用自己的知識指導經濟發展。”這是因為央行等機構現在是由中央財經委員會管理,該委員會由習近平擔任主席,並由他的心腹管理。“實際上,李克強雖然坐在會議桌旁,但從來沒有話語權。”

“李克強的光芒隨著習近平的崛起而黯淡。2022年春天,當‘清零政策’成為最高指令、上海被全面封鎖時,李克強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敦促官員穩定經濟,不要過度防疫。……但一切都沒有用。今年三月,李克強悄然退休,取而代之的是習近平的得力助手李強。”

這篇評論在最後寫道,如今李克強已然不在,“安息吧,他的才華和他未實現的抱負都已逝去。我們中國人懷著沉重、破碎的心情向他道別。”

“在中國政治中,贏家通吃”

英國《衛報》也在10月27日刊登了一篇李克強的訃聞。這篇來自中國問題研究學者Kerry Brown的訃聞將這位中國前總理稱為有“前瞻性的經濟學家”,但也指出,在李克強職業生涯的最後十年,他主要是在習近平陰影下度過的。“盡管如此,無論在中國國內還是國際上,李克強都被視為一個受歡迎的人物,他意外去世的消息傳出後,很多人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向他致敬。”

文章指出,“作為總理,李克強是主要領導人(習近平)的忠實支持者。他從未公開反對習近平的立場。不過,在他中央工作的最初幾年,他一直支持為非國有部門提供更多空間的政策,並支持進一步的市場化”,習近平時代初期,似乎也允許李克強大刀闊斧推行一些改革政策。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指導’的這只手越來越重。李克強提出的‘李克強經濟學’逐漸被‘習近平經濟學’所取代。政治高於一切。反腐運動、意識形態培訓和共產黨在社會中的至高無上地位成為新的核心原則。作為一名技術官僚,李克強有可能會對這種做法是否明智有過懷疑,但在他的領導下,經濟繼續保持每年6%左右的增長,直到疫情。”

訃聞隨後也講述了李克強的生平以及仕途,也提到了他的從政記錄並非一塵不染。“在他主政河南時,一起有關血漿受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醜聞引起了中國國內和國際的關注。有人聲稱他掩蓋真相、管理不善,一些村莊的居民因輸血而受到感染。”

在文章最後,作者寫道,在中共十七大上,李克強在共產黨的領導層中排在習近平之後,這注定了他的命運。“隨後的歲月讓人們更加深刻認識到,在中國政治中,贏家通吃。李克強在二十大後退休,由李強接任。與他共事了十年的習近平,盡管年齡更大,卻繼續掌權。”

“中國人也在哀悼一個希望尚存的時代”

《紐約時報》也在10月28日發表了關於李克強的文章。作者袁莉寫道,對於中國人,“李克強去世激起了對他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懷念:那是一個經濟前景更好、對私營企業更開明的時代。這樣的反應顯得極為刺目,表明了中國國內對習近平領導的不滿”。

文章寫道,李克強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小的總理。他的逝世所引發的悲痛反映了公眾“對一個已被拋棄的改革與增長時代的失落情緒,以及生活在毛澤東以來作風最專制的領導人習近平治下的中國,人們所感受到的深切無力”。

“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李克強的去世讓他們得以釋放壓抑已久的沮喪、憤怒和焦慮,這樣的情緒源於他們認為習近平對經濟處理不當。”文章提到,在社媒上被分享最多的內容是李克強承諾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將繼續敞開的短視頻,他說“黃河長江不會倒流”。

文章表示,對這些感到沮喪的中國人來說,擁有法律和經濟學學位的李克強代表了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帶領國家走出貧困的務實派技術官僚。“許多企業主和投資人都曬出了李克強在參觀他們企業時留下的合影。他們懷念政府鼓勵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的情景,稱那是創業的黃金時代。‘他就這樣突然離開了我們’,一位丁姓互聯網商人寫道。‘順道帶走的還有那黃金十年’。”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