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最後周三「國際導盲犬日」 謹記「三不一問」原則 感謝可魯眼神示愛就好
每年4月最後一個星期三,是「國際導盲犬日」,今年落在4月27日,各國透過舉辦大型慶祝活動,感謝導盲犬無私的付出與陪伴,讓盲胞可以踏出家門、走入社會。「台灣導盲犬協會」順勢將4月訂為「導盲犬月」,希望藉此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導盲犬,並宣導路上看見導盲犬的「三不一問」原則:不干擾、不餵食、不拒絕,並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協助。
延伸閱讀》創導盲犬協會紀錄!德牧媽媽和黃金獵犬爸爸誕下「16隻小黑汪」草地上開心跑跳萌翻
導盲犬被訓練作為「盲人的雙眼」,據傳源自19世紀初,一所維也納盲人學校的創辦人Johann Wilhelm Klein。直到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軍人因毒氣而失明,德國醫生Gerhard Stalling透過導盲犬幫助他們重返社會,並於1916年成立第一所導盲犬學校,各國陸續加入導盲犬訓練,造福全球更多盲胞。
導盲犬初期會送到寄養家庭,學習生活習慣並適應各種環境,直到1歲多回到訓練中心,由訓練師接手進行引導訓練。經過8~12個月受訓,導盲犬會開始與申請者共同生活、培養感情,透過1~3個月的共同訓練,若雙方適應良好,即算配對成功。
延伸閱讀》【錯誤】網傳圖卡「如果導盲犬獨自走向你,代表他所引導的人需要你的幫助,跟著牠走,你將會得到一份無比的感激」?
依據內政部登記資料,全台視障者約6萬名,若以國際導盲犬聯盟給的理想比例1:100來算,台灣至少需要600隻導盲犬。然而目前線上服務僅42隻,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需要政府積極推動與全民一起努力。
延伸閱讀》不只是毛小孩 除了警犬、導盲犬還有這些工作犬都是超級好幫手
Yahoo奇摩毛宇宙 給你寵物大聯萌
2022全新單元「毛宇宙」給你滿滿新奇有趣、療癒暖心的毛小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