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小米年 林試所攜手卡里布安村策劃傳統穀物展 小米、臺灣油芒現蹤台北植物園

2023年為聯合國農糧組織所定國際小米年,以推廣現已逐漸消失的傳統禾本科穀物為主要目的。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特別策劃「國際小米年傳統穀物與部落文化」展覽,並攜手卡里布安村的布農族人提供品種種原,包括紅小米、分岔小米等5種部落常見品種,與其他小型穀物如「超級食物」臺灣油芒、龍爪稷,栽植於台北植物園內,藉推廣部落傳統作物與知識,讓大家進一步認識作物多樣化與生態性耕作。

台北植物園民族植物區種有多種原住民傳統穀物。(攝影/郭正偉)
台北植物園民族植物區種有多種原住民傳統穀物。(攝影/郭正偉)

林試所策劃國際小米年傳統穀物與部落文化展覽,展出各部落的傳統小米品種,包括阿美族、達悟族、排灣族、魯凱族等,其中位於南投信義鄉的卡里布安村布農族人不僅分享5種小米品種,也提供小型穀物如臺灣油芒、龍爪稷等在地種原,作為展出與栽植。

5種小米品種左起分別為:紅小米、彩虹小米、沙風岸小米、伊法兒小米、分岔小米。(攝影/郭正偉)
5種小米品種左起分別為:紅小米、彩虹小米、沙風岸小米、伊法兒小米、分岔小米。(攝影/郭正偉)

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表示,都會區很難得看到栽種小米、高粱等作物,才會趁這次展覽機會,把這些傳統穀物一起種植在植物園內。「小米不是單一作物,部落會把不同穀物或植物種在一起。」林試所延續部落生態性耕作方式,混種了薏苡、龍爪稷、臺灣油芒、高粱等作物。董景生說:「混種不同的農糧作物,各自不同的成熟期會有相互支撐的效果。比如鳥較喜歡啄食臺灣油芒,就會留下小米。」

傳統穀物左起分別為:龍爪稷、臺灣油芒、高粱、紅藜、薏苡。(攝影/郭正偉)
傳統穀物左起分別為:龍爪稷、臺灣油芒、高粱、紅藜、薏苡。(攝影/郭正偉)

卡里布安村社區部落主席Nieqo Soqluman(全慈豪)說明:「小米乘載了布農族人的生命與生活作息,多數祭典都與小米息息相關。」布農族認為小米跟人一樣有靈,也有領袖。以祭典作為一種對話,期待人與小米間互信互愛,「領袖會帶領小米的子民更豐足。」Nieqo Soqluman也表示,過往布農族傳統家屋會有小米倉的設置,是家屋的核心。

小米採收。(攝影/郭正偉)
小米採收。(攝影/郭正偉)

Nieqo Soqluman指出,這次提供的5種小米,紅小米、彩虹小米、沙風岸小米、伊法兒小米與分岔小米,是部落常見品種。按照糯性分為食用、釀酒或均合適等使用方式。董景生表示,單一作物的保種必須考慮多樣性,不同品種有其不同功能,對應不同需求。

臺灣油芒。(攝影/郭正偉)
臺灣油芒。(攝影/郭正偉)

「小米的保種與續種,代表部落的根不會滅掉。」卡里布安村村長Goad Tanapima(田金城)表示,希望能藉這次展覽,讓都會區的大眾有機會親身接觸傳統穀物,更進一步認識原住民文化。國際小米年傳統穀物與部落文化展覽,展出時間為2023年7月7日至9月10日,在台北植物園「南門町三二三」展出,同時於園內民族植物區栽種有相關傳統穀物。

龍爪稷。(攝影/郭正偉)
龍爪稷。(攝影/郭正偉)

龍爪稷。(攝影/郭正偉)